企業文化解決了三個問題——我們為什么存在?我們要到哪里去?我們該如何做?我們為什么存在?講的是企業的使命,也就是我們所肩負的責任,而且是終極責任。其實,很多企業并不清楚自己為什么存在,真的,搞清楚這個問題是企業文化管理的本源問題。我們要到哪里去?回答這個問題,就是企業的愿景。一個領導,一個組織能不能描繪一個激動人心的長遠目標,讓我們的員工感知到,觸摸到,這是一個領導、一個組織應該首先要做的,也是應該具備的愿景規劃能力。只有這樣,我們企業的員工才愿意感覺跟著你干,在這個企業里才有發展潛力,才有奔頭哦。我們如何做?講的就是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它告訴員工,你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這一點是最重要的。智益德認為:使命如星,永遠引領你前進的方向;愿景如山,攀登了泰山,還有喜馬拉雅山…..;價值觀如鉆,恒久不變。
1、企業文化是形成組織效能的共同認知系統
企業文化是在一個企業的核心價值體系基礎上形成的,具有延續性的共同的認知系統(形成組織效能的群體意識形態)。這種共同的認知系統是員工之間能達成共識,形成心里契約,使每一個員工知道企業提倡什么,反對什么,怎樣做才能符合組織的內在規范要求,怎么做可能會違背企業的宗旨和目標。文化是共同認知下形成的一種氛圍,在這樣一種氛圍中,即使不認同的人也不得假積極,假著假著,就變成真的,就身不由己了。把假積極變成真積極就是文化特有的功能。
2、企業文化是大家都能認可的習慣性行為方式
“習”就是通過經驗學習獲得的,“慣”就是一種定式,一種長性的東西,所以這種習慣性行為方式是大家所認可的、是習以為常的,不是制度或法律。這種源自文化層面所產生出來的力量,比起傳統管理那種命令、監督、懲罰所產生的力量更徹底,更有牽引力、凝聚力、約束力,更有活力和推動力。法律強制人達到最低標準,文化引導人達到最高標準。例如一個人沒有義務為他人謀福利,但文化或道德則引導人們去為他人謀福利。文化給員工以希望,給工作以意義,使組織有前途,正是從這個角度上說,文化管理是 企業管理 的最高境界。在企業文化的傳遞、延續和變革過程中,往往是順應企業文化要求者得到贊賞,而逆行者則受到懲處,因此,企業文化是組織成員思想、行為的依據,是企業成功或長壽的關鍵。
3、隱含在價值觀背后的基本假設系統
按照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埃德加•H•沙因的觀點,企業文化是隱含在一系列價值觀背后的基本假設。比如號召向雷鋒、焦裕祿學習,為什么有些人不愿意去做雷鋒、焦裕祿呢?這是因為這個號召的背后隱含一個基本的假設,就是雷鋒、焦裕祿是吃虧的,所以大多數人做不到。而深圳華為公司提出“向雷鋒、焦裕祿學習,但決不讓雷鋒、焦裕祿吃虧”,從吃虧到不吃虧,假設系統變了,于是人的思維方式變了,行為方式也變了。再比如“砍樹種地”與“退耕還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