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有人會質疑:企業文化這樣虛化的東西有什么用?這本身就是一個偽問題,真正的問題應該是:如何讓企業文化落地生根,并發揮出其力量?因為任何企業都有其特定的文化,都會因不同的文化而產生不同結果,無論企業自身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這就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遇到一些事情,他就會那么做,但是他未必知道自己為什么那么做,或者說不知道驅動自己行為背后的價值理念是什么。
企業文化落地的思路
企業文化的落地需要回答兩個問題:一點是“落什么”,即落地的內容,要弄清楚企業應該構建什么樣的文化理念體系,既能符合企業實際,又能有效推動戰略;另一點是“怎么落”,即落地的方法,要想清楚企業文化如何轉化為行為。要回答這兩個問題,就要抓住文化、管理與戰略這三個關鍵點的聯系。
所謂文化,是企業共享的感受、認識和思考問題的基本假設,包括什么是真實的、什么是好的、如何對待他人、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如何工作等基本面。基本假設多種多樣,選擇哪種假設,必須與外部功能聯系起來。所以,構建企業文化理念,首要的明確戰略,通過戰略為文化理念定向,使文化理念滿足和支撐戰略的發展。比如做食品業務,就要強調品質的理念;做航空業務,就要強調安全的理念。
基于戰略構建出系統的文化理念之后,就進入文化落地的階段了。通常文化落地,都是孤立的借助學習 、活動等方式加強員工對文化的認知與認同,這很容易導致文化的虛化。所以,必須為文化找到一個粘著點。這個粘著點就是管理行為,包括具體的管理策略、制度與流程等。在這個階段,首先需要基于文化理念評估管理行為,即企業采取的管理行為是否與文化理念一致。如果一致,那么企業就擁有一個符合文化的管理環境。環境決定行為,管理環境會引導、固化員工的行為,促使員工做出符合文化理念的行為。
為了保證文化落地的有效性,需要不斷評估,使戰略、管理、文化形成一個互相聯動、持續優化的閉環過程。在戰略既定的條件下,關鍵評估點有兩個:一個是文化理念與管理行為的一致性;一個是管理行為與戰略發展的配適性。簡單說,就是我們的行為是否符合文化,我們的行為是否對戰略目標的實現有價值。而在戰略轉型期,首先需要基于新的戰略愿景和目標,重新構建文化理念體系。
企業文化落地的方法
(一)領導推動力
企業文化與領導者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領導者言行是文化落地的啟動力和推動力,只有領導者“信以為真”,才有員工的“信以為真”。所以,文化落地的第一步是建立領導者的自我管理機制。比如,當年張瑞敏為了能喚醒海爾員工的質量意識,怒砸冰箱,真正的讓員工感受到了企業對質量的關注。現在那把錘子還放在海爾歷史的展廳中,砸冰箱的故事更是廣泛傳播,不僅影響了一批批海爾人,也影響了中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