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8年開始,國家增設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除夕等傳統節日為法定休息日,不僅僅是出于經濟方面拉動內需的考慮,更重要的是出于保護和傳承我國傳統文化,促進現代文明的進一步鞏固。傳統節日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增設休息日,在國家的層面得到批準,彰顯了傳統文化承擔的時代重任。
變革 開放三十多年來,伴隨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中國經濟建設翻天覆地,舉世矚目。與此同時,我們社會傳統文化正在逐漸的被西方文明,西方生產管理方式,西方的意識形態所替換。
我們將眼光投向企業界,鬧得紛紛揚揚的國美的“陳黃之爭”,都是在理性的法律規則下,在允許的上市公司監管下采用理性的方法,都是在公司的章程下實施理性的措施,但最終上演了一場只有中國特定時期才能上演的一幕幕現實版的公司經營層與大股東的戰爭。我們將眼光放到百萬國考,連續三年超過百萬的考生去參加公務員考試,從這些現象,我們看到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社會創業環境的艱難、企業生存正在失去優勢,人們紛紛踏上國考大軍。還有,已經作古的三鹿奶粉,中央電視臺《每周質量報告》每周上映的企業及行業,無不昭示了現代企業的道德缺失、信任危機。
細細品味中國傳統文化,愛維龍媒發現,中國傳統文化代表著積極的入世精神。以儒家文化為例,其主流都是經世致用、興邦治國。儒家所言“內圣外王”、“修齊治平”,都是要求將內在的思想外化為積極的事情。看似虛玄的道家,倡言“無為而治”,然而其真實的意圖確是“無不為”。法家則具有現實主義情懷,主張法治,認為社會只有擁有良好的秩序,才能穩定發展。這些主張,對于我們今天的企業,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愛維龍媒發現,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展示的道德品尚,更有利于人際關系的和諧。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在于它的古老、博大精深,更在于它在內憂外患中表現出來的頑強生命力。縱觀人類歷史上的四大古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唯有中華文明沒有中斷,說明中華文化在延續力上有自己的獨特優勢。
中國傳統文化,體現了諸多現代管理哲學。儒家管理哲學以“人”為中心,以人的修養為起點,最終實現“治國平天下”的目的。就現代企業管理而言,企業家應該注重自身德性的培養,而企業的最終目標也應是安定和樂。企業只是實現社會利益的工具,不應超出社會之外,而應立足于人性之上。道家管理哲學,是以“道”為中心,講“道法自然”和“無為而治”,主張以一種順其自然的、授權的和寬松的管理方式。反之,如果管理者總是事必躬親,最終必然會使自己眼光日漸短淺,無法使自己以超然的決策者身份,放手讓下屬去發揮。法家管理哲學,主張“法治”,反對“人治”,特別強調管理制度的建設。對于現代企業管理而言,不要把企業持續經營的基礎寄托在個別領導人的英明之上,而是建立在一套廉明公正的組織規范和平等客觀的標準之上,即惟有健全合理的制度,才能為企業帶來穩定性,并使企業持續成長。
作為現代企業的中國化品牌策略,在現代文明中,融中華元素于企業文化與形象設計之中。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石,通過深入挖掘企業文化基因,結合地域特征、行業特征、人文特征,總結提煉適合企業實際的文化理念表述,并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有機結合,最終達到“外化于形,內化于心,固化于行”的文化建設高度。歡迎與作者探討現代企業與傳統文化的關系。作者,趙梅陽,北京愛維龍媒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郵件,zhaomeiyang@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