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工程的特點是有組織的活動,一是要按照工作程序去做,二是集體群組式的并行工作。它需要集中企業中從事開發研究、設計、生產技術、采購、
銷售
、核算、服務等各方面的專家,組成工作小組,并按照價值工程中所介紹的科學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程序進行。運用集體的智慧和力量產生出更多更好個改進方案,并從中選擇出價值最高的實施方案。
價值工程以功能分析為核心,它有一套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的、系統的、卓有成效的方法。歸納起來要解決如下7個提問:①它是什么?②它是干什么用的?③它的成本是多少?④它的價值是多少?⑤有其他方法能實現這個功能嗎?⑥新的方案成本是多少?⑦新的方案能滿足要求嗎?為了能在進行過程中正確地回答和解決以上問題,價值工程應按照以下順序來進行。
1.選擇價值工程對象
價值工程的主要途徑是進行分析,選擇對象是在總體中確定功能分析的對象。它是根據企業、市場的需要,從得到效益出發來分析確定的。對象選擇的基本原則是:在生產經營上有迫切的必要性,在改進功能、降低成本上有取得較大成果的潛力。
2.收集情報
通過收集情報,可以從情報中得到進行價值工程活動的依據、標準、對比對象,同時可以受到啟發、打開思路,深入地發現問題,科學地確定問題的所在和問題的性質,以及設想改進方向、方針和方法。
3.功能分析
功能分析亦稱功能研究,對新產品來講,也叫功能設計。是價值工程的核心。價值工程的活動就是圍繞這個中心環節在進行。因為價值工程的目的是用最低的壽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實現用戶所需的必要的功能。所以,價值工程師對產品的分析,首先不是分析產品的結構,而是分析產品的功能。亦即從傳統的對產品結構的分析(研究)轉移到對產品功能的分析(研究)。這樣就擺脫現存結構對設計思路的束縛,為廣泛聯系科學技術的新成果,找出實現所需功能的最優方案,提供了一種有效方法。
功能分析包括功能定義、功能分類和功能整理。功能定義是指用來確定分析對象的功能。功能分類是指確定功能的類型和重要程度,如基本功能、輔助功能,使用功能、美觀功能,必要功能、不必要功能等。功能整理是指制作功能系統圖,用來表示功能間的“目的”和“手段”關系,確定和去除不必要功能。
(1)確定功能定義 功能定義所回答的是“它是作什么用的?”的提問。對功能要給予科學的定義,進行按類整理,理順功能之間的邏輯關系,為功能分析提供系統資料。
(2)功能整理 功能整理目的是確切地定義功能,正確地劃分功能類別,科學地確定功能系統,發現和提出不必要的功能和不正確的或可以簡化的功能。
(3)功能評價 評價功能所回答的是“成本是多少?”和“價值是多少?”的提問。其目的是尋求功能最低的成本。它是用量化手段來描述功能的重要程度和價值,以找出低價值區域。明確實施價值工程的目標、重點和大致的經濟效果。功能評價的主要尺度是價值系數,可由功能和費用來求得。此時,要將功能用成本來表示,以此將功能量化,并可確定與功能的重要程度相對應的功能成本。
進行功能評價的步驟一般是:①確定零件或功能的現實成本;②采用一定的方式使功能量化;③計算零件或功能的價值;④確定改善幅度;⑤按價值從小到大順序排隊,確定價值工程活動的首選對象。
4.創造新方案
創造新方案它所回答的是“有沒有實現同樣功能的新方案?”的提問。為了改進設計,就必須提出改進方案,麥爾斯曾說過,要得到價值高的設計,必須有20~50個可選方案。提出實現某一功能的各種各樣的設想,逐步使其完善和具體化,形成若干個在技術上和經濟上比較完善的方案。提改進方案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在進行中應注意以下幾點:①要敢于打破框框,不受原設計的束縛,完全根據功能定義來設想實現功能的手段,要從各種不同角度來設想;②要發動大家參加這一工作,組織不同學科、不同經驗的人在一起提改進方案,互相啟發;③把不同想法集中,發展成方案,逐步使其完善。
5.分析與評價方案
分析與評價方案回答“新方案的成本是多少?”的提問。在提出設想階段形成的若干種改進新方案,不可能十分完善,也必然有好有壞。因此,一方面要使方案具體化,一方面要分析其優缺點,進行評價,最后選出最佳方案。
方案評價要從兩方面進行:一方面要從滿足需要、滿足要求、保證功能等方面進行評價;另一方面要從降低費用,降低成本等經濟方面進行評價。總之,要看是否提高了價值,增加了經濟效果。
6.驗證和定案
為了確保選用的方案是先進可行的,必須對選出的最優方案進行驗證。驗證的內容有方案的規格和條件是否合理、恰當,方案的優缺點是否確切,存在的問題有無進一步解決的措施。它回答“新方案能否滿足要求?”的提問。
7.檢查實施情況,評價活動成果
最優方案實施過程中,還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對實施情況進行檢查,隨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其更加完善和能順利地進行。
價值工程的工作程序
- 本文分類:生產管理
- 本文標簽:工作程序價值工程
- 瀏覽次數:20 次瀏覽
- 發布日期:2013-09-01 08:27:42
- 本文鏈接:http://www.hxsq45.com/wk_sc/8292
- 上一篇 > 適時管理(JIT)的管理思考
- 下一篇 > 盈余管理的動因及其規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