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絕浪費任何一點材料、人力、時間、空間、能量和運輸等資源,是豐田生產方式最基本的概念。
隨著日本經濟的低迷,日本汽車市場也陷于長期衰退之中,然而豐田汽車卻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繼續保持利潤增長,最近更提出“世界第一”的宣言,宣稱要達到全世界汽車 銷售 總量的15%,顯示了其邁向世界頂點的決心。
豐田2002年第一季財報顯示,豐田的凈利為3523億日元(29.1億美元),較2001年同期增長了1倍多,而銷售額則上升了20%。環視對手,豐田在第一季度營業毛利率為9.8%,超過了本田的8.8%,更遠遠超越了美國三大汽車制造廠的營業毛利率:通用為3.7%,福特為1.6%,克萊斯勒為 4.8%。豐田是如何做到這些的呢?
我以為,豐田繼續保持增長的關鍵,不僅是著重于降低生產成本,而是更強調如何提高整體競爭力。諸如美國三大汽車制造商,越來越依賴于折扣來維持銷售,對于豐田而言,這可能是短視而無利潤的做法。他們提出了“UMR計劃”(United Manufacturing Reform Plan),用來強化汽車基干零件的設計開發能力,提高效率。豐田投入百億日元預算開發引擎設計軟件,目的是使生產引擎設備小型化、作業工程簡單化,并且貫徹生產一體化,在工廠透過中心看板就可以掌握所有汽車制程進度。
由于豐田追求高效率的制造和汽車開發能力,其零件成本只占汽車總成本的1/20,而銷售一臺5000美元的汽車,成本只需2000美元,無形中大大提升了利潤。
豐田保持增長的基礎是變革的決心、講究效率的意志力,是豐田汽車領導者如名譽會長豐田章一郎等人所倡導的 企業文化 。所以,當我聽到豐田對于今年(2003年3月止的會計年度)再次創造高利潤的紀錄表示很有信心時,一點都不訝異!
日前,豐田社長張富士夫(Fujio Cho)獲選為美國《商業周刊》(2003/1/13期)世界15位最杰出 經理人 之一,因為豐田是日本首家稅前盈余超過1兆日元(87.4億美元,2001/4~2002/3)的企業。在日本經濟被人形容為“處在黑洞猶看不見曙光”之際,張富士夫此時能獲選,具有相當典范的意義與價值。 張富士夫認為,日本要脫離困境,唯一的良方就是打破傳統產業藩籬,引進“豐田式的 生產管理 ”。 那么,豐田生產管理的關鍵原則是什么呢?我特別歸納如下:
建立看板體系就是重新改造流程,改變由經營者主導生產數量的傳統,轉而重視顧客的需求,由后面的工程人員藉由看板告訴前一項工程人員的需求(比方需要多少零件、何時補貨等等),亦即逆向控制生產數量的 供應鏈 模式。這種方式不僅能節省庫存成本(達到零庫存),更重要是能提高流程的效率。 強調實時存貨 依據顧客的需求,生產必要的東西,在必要的時候,生產必要的量,這種豐田獨創的生產管理概念,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為美國企業所用,并有很多成功案例。
標準作業徹底化 豐田對生產的內容、順序、時間控制和結果等所有工作細節都制定了嚴格的規范,比如裝輪胎和引擎需要幾分幾秒等等。但這并不是說標準是一成不變的,只要工作人員發現了更好更有效率的方法,就可以變更標準作業。
杜絕浪費和模糊 杜絕浪費任何一點材料、人力、時間、空間、能量、運輸等資源,是豐田生產方式最基本的概念。豐田要求每個員工在每一項作業環節里,都要重復問為什么(Why),然后想如何做(How),即“5W1H”,并確認自己以嚴謹的態度打造完美的制造任務。
生產平準化 平準化指的是“取量均值性”。假如后一個工程生產作業的取量變化大,則前一個作業工程必須準備最高量,由此造成庫存浪費。豐田要求各生產工程的取量盡可能達到平均值,也就是前后一致,為的是將需求與供應達成平準,降低庫存與生產浪費。
活人、活空間在對流程進行不斷改善的過程中,豐田發現,在生產量不變的情況下,生產空間卻可精簡許多,而這些剩余的空間可以做靈活的運用。人員也是一樣,假如一個生產線上有6個人,在組裝時抽掉1個人,則那個人的工作空間自動縮小,空間空出來而工作由6個人變成5個人,原來那個人的工作被其他5人取代。這樣靈活的工作體系,豐田稱呼為“活人、活空間”,即鼓勵員工都成為“多能工”,以創造最高價值。
養成自動化習慣 這里的自動化不僅僅包括機器,還包括人的自動化,也就是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不斷學習創新,這也是企業的責任。藉由生產現場教育訓練的不斷改進與激勵,成立豐田學院(Toyota Institute),讓人員的素質越來越高,反應越來越快,動作越來越精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