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管理的重點應該是 現場管理 ,即從生產基層就開始進行人、設備、物料、生產方法等多個方面進行控制,從而達到效益更大、質量更高、成本更低。
現場管理的核心是構建更好的基層管理體制,將質量和成本控制體現在生產過程當中,從而實現自生產細節上保障產品高質量低成本。
二、重視生產管理中 " 人 " 的因素
企業的生產基層是創造產品價值的根本。再優秀的企業領導、再優秀的生產工藝技術、再優秀的企業發展戰略,最終的實現都將體現在生產基層員工的能力之上,因此,生產基層的員工的能力與特性,也就成為企業生產中最重要的 " 短板 " 。
提高員工的知識技能和主觀能動性,通過長期、系統的學習 ,以及更日?;陌嘟M討論,不斷提高生產基層員工對于生產工藝、生產流程、質量控制、成本管理等要素的理解,促進基層員工的能力提高,實現現場管理對于效益、質量、成本的控制。
運用適當有效的激勵方式,實現人本管理。運用激勵的四個原則包括:
一是以員工為主體;
二是有具體明確的目的;
三是依靠工會進行民主管理;
四是公平合理。
三、提升生產基層的領導水平
在重視 " 人 " 的因素的前提下,通過掌控生產過程和現場管理的各項細節,廣泛施展小組周期性的討論,從而提高生產基層的領導和管理水平。
通過生產基層的管理人員的領導力提高,進一下減少在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消耗,根據客戶和訂單要求,定制生產過程,降低庫存,將標準化生產與自動化技術相結合,在發揮生產基層員人的主動能動性的同時,最終提高產品效益與質量,并降低產品成本。
四、運用信息技術實現生產管理全面提升
1. 運用信息技術實現企業生產管理技術變革。
2. 運用信息技術實現 企業管理 職能和管理機制的有機整合。
3. 運用信息技術實現企業組織機構和生產管理優化。
4. 運用信息技術實現企業生產管理效率提高。
五、實現更靈活的生產管理組織
改變傳統模式的金字塔型管理組織結構,根據客戶或訂單的要求,采用 項目管理 的方式,改進 " 生產 - 供應鏈 " ,使生產管理組織結構更彈性、更扁平、更網絡化。
使成本核算可按訂單或項目進行,實現更精確的核算方式。讓生產基層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和主動性。從而鼓勵員工向多種能力的方向進行轉變,以創造更多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