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做培訓與咨詢的過程中,常常會接觸到這樣的現象:職場老將們對新人們總是意見多多:
1、不會工作只會玩:我們那會兒都沒人教,都是自個摸索,現在他們是有人教卻不愿意學,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2、聽不進建議:我走過的橋比他們走的路都多,跟我談什么經驗呢?
3、年輕人沒耐性:就想著一口吃個大胖子,口氣比牛大。
4、做事沒規矩:新花樣一個接一個,失敗也一個接一個。
5、沒責任心:批評幾句就頂嘴或者甩手不干了。
6、聽不得批評: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只能表揚,不能批評,以后如果遇到挫折了該怎么辦?
出于對電影的共鳴,我就暫且稱這些老將們叫“老炮兒”吧。
老炮兒們的擔憂并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一路走過來,他們也是在他們的時代沖鋒陷陣過來的,吃過苦,受過難,成功過也失敗過,一生坎坷跌宕,也算是看透了風景,這是價值所在;
就像六爺對他兒子曉波一樣,又是擔心,又是不忍,又是心痛,三句話不合父子倆都能拍著桌子相互怒吼,各自都覺得自個兒秉持的規矩和道理才是對的,但是在那三番五次的營救中,你又能看到那濃濃的父子情深。
所以,職場老炮們盡管口頭上對新人們的新做法難以接受,卻又心眼里欣賞這些滿載著他們年輕時候影子的新人們的沖勁。
于是,當職場新人們抱怨職場老炮們“時代在變化,老一套的規矩要改一改了;您可以指點我,但別對我指指點點行嗎?”時,面對新人們一個勁蹭蹭替代了自己的江湖位置時,老炮兒們身上的那根老傲骨,又該如何令他們釋懷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規矩,到底是一個勝利,還是一個失敗?到底是該欣喜自己曾經經歷了一個輝煌的時代,還是該告別一個慘淡的時代?
這讓我又想到騰訊的生活實驗秀《我們15個》。
這個節目播出有200多天了,距離一年的時間已經只剩下一小半。24小時直播*200天的持續直播,愈發呈現了它的“實驗”價值,很多社會萬象都能在這里找到縮影。自然,也包含職場這些事兒。
200天來,在新老居民的進出交替中,同樣產生了好幾個老炮兒式的人物,比如喜歡講規矩的韋澤華、對現實無計可施又想展示強勢的彬子,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經歷了對于創業的激情之后,成為了團隊的核心人物,每句話、每個動作都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卻漸漸由于老團隊人員的離開而顯得力不從心,卻又不甘心進入團隊的新人對自己有任何質疑;在這樣的糾結狀況中,你似乎能看到一個個老炮兒心中難掩的失落與茫然。
韋澤華做為一個平頂老炮兒,是一個高度自律的人,這樣的人很容易成為團隊人員的榜樣。但隨著宋鴿、高峰的離開,他內心的失落卻擾亂了他的自律感和責任感,因為已經很久不用“語氣助詞”溝通的他說:“可以監督我、讓我好好說話的那個人離開了。”
于是你會看到在荷蘭居民保羅僅用了四天時間搭建了室內廁所時,他隱忍不安又不心甘地說出了那句每隔一兩個月就會說的“平頂一年就是濃縮的一生。”而當二度來到平頂的郭道輝興致勃勃做木制垃圾桶時,他會潑冷水:“費時費力費精神,還不如買一個。”
當與呂日陽討論平頂官網時的當眾怒氣沖沖堅持“原則”;當呂坤鵬改建望江亭時,他又會對彬子說:“不要挑事,基本上我同意就好了。”這種情緒的高低起落中,韋澤華做為平頂居民元老,已經處在了一個必須改變自我的臨界點:過去所建立的規矩還要不要堅守?面對一波波的新居民進入,新的商業機會介入,曾經的理想該如何實現?隨大流還是堅持做自己,對年輕的老炮兒韋澤華而言,是一個新挑戰。
彬子也是一個非常具有人格魅力的人,但在各具特色的平頂居民中,他當初激情澎湃想要開創一個新天地的熱情是否還在?當他對呂坤鵬請求合作時簡單干脆地拒絕說“別找我,我不參與你們的計劃”時,當他希望保留炎恩的望江亭設想遭到韋澤華拒絕又當即表示“有人干活總比沒人干活好”時,他的創業激情是停滯了還是在思考,他是在遠離團隊還是在融合團隊?這些,都無從設想,因為做為一個局外參觀者,我們都只看到了表面,而每一個選擇的背后,都會帶動一系列的變化。
也許,唯有時間,可以給出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無論你是上一任的職場老炮兒,還是下一任的職場老炮兒,都需要清醒地認識到: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世界風云更替,老江湖人放手,新江湖人接手,傳承過程中不管是正正經經接過來的,還是有意無意遺漏的,都抵不過時間的洪流,在那些緩緩的告別中,嶄新的趨勢總在迎面而來。
你堅守著的,始終是自己的規矩。
你是堅守還是改變,你自己決定。
你受不受尊重?你自己說了不算。
誰說了算?小炮兒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