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別人是一切感情的基礎。人如其面,各有所好。同一種行為,施行于某甲身上或許能增進感情,換了某乙,效果便可能完全相反。因此只有了解并真心接納對方的好惡,才可以增進彼此的關系。比方六歲的孩子趁你正忙的時候,為一件小事來煩你。在你看來此事或許微不足道,在他小小心靈中,卻是天下第一要事。此時就得借助于習慣二,來認同旁人的觀念與價值;運用習慣三,以對方的需要為優先考慮而加以配合。
我的一位朋友的兒子對棒球近于癡迷,而朋友卻絲毫不感興趣。有一年暑假,他居然帶著兒子看遍每個主要球隊的比賽,總共花去六星期與不少金錢,但對增進父子親情的助益卻無法估量。
有人問他:“你真非常愛棒球嗎?”
他答:“不,我只是非常愛我的孩子。”
另一位朋友是大學教授,專心致志于學術研究,對不肯用腦、只愛動手的兒子,總斥為浪費生命。可想而知,父子的關系有多么惡劣。
偶爾他也會良心發現,想要挽回孩子的心,可惜從未成功。10歲的兒子則認為,父親時時刻刻不忘批評他,把他與別人相比,卻從未真正接納他。即使父親向他示好,也會被曲解。到后來,做父親的簡直心碎了。
幸好有一天,我跟朋友談起“視人之事如己之事”的觀念,他牢記在心。回到家,就設法說服兒子,一同動手把住宅四周的圍墻改建成萬里長城的式樣。這件大工程持續了一年半之久,他們父子終于有了長期相處的經驗。兒子耳濡目染,也養成了與父親一般愛好動腦的習慣。不過,他倆真正的收獲還在于鞏固了父子真情。
一般人總習慣于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以為自己日需要與好惡,別人也會有同感。待人處事若以此為出發點,一旦得不到良好的回應,便武斷地認為是對方不知好歹,而吝于再付出。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從表面上看來,似乎是說,己所欲便要施與人。但我認為,這句話的真諦在于——要想被別人理解,就得先理解別人。
二、注意小節
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小節,如疏忽禮貌,不經意的失言,其實最能消耗感情賬戶的存款。在人際關系中,最重要的正是這些小事。
記得多年前的一天,我像往常一樣,帶著兩個兒子出門看運動比賽,吃點心,然后趕一場電影。結果電影看到一半,四歲的小兒西恩就睡著了。散場之后,我把他抱回車上。當晚天氣很冷,我脫下外套給他蓋上、掖好,然后打道回府。
回到家,把西恩送上床,我又照顧六歲的史蒂芬準備就寢。他上床以后,我躺在他身邊,父子倆該聊著當晚的趣事。
平常他總是興高采烈的忙著發表意見,那天卻累得異常安靜,沒什么反應。我很失望,也覺得有點不對勁。突然史蒂芬偏過頭去,對著墻。我翻身一看,才發現他眼中噙著淚水。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