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里不喜歡與人發生爭執,工作中對待下屬也基本上屬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循循善誘型,雖說有時也難免欠缺耐心,但總的來說還算溫和型。
但在多年帶部屬的過程中,我的管理方式也逐漸學會了應時而變。
做企業是很實在的,來不得半點虛假。
特別是對于那些創業者來說,創業的磨礪讓他們活的越來越真實。真實的面對市場,真實的面對工作伙伴,真實的面對自己。
因為只有真實的東西才經得起推敲,經得起考驗。
曾接觸過一些國有企業的管理者,甚至是高管,隱約中總能感受到他們身上或多或少的浮夸之氣。
這也是環境使然,國有企業是有娘養的孩子,不用操那么多心。作為一個后來者,也許跟對人,說對話,進而做對事才是保得“前途無量”的良策。
認識一位知名大型中外合資企業的中方高管,在旁人眼里該人風光無比。
每年領著優厚的 薪酬 ,身居高位,手上握有充沛的資源,因各種原因找上門拜托他“關照”的人絡繹不絕,生活仿佛怡然自得。
在與他逐漸熟識了后聊起,才知道工作中他也有著很多的不如意,而且這個不如意更多是來自企業里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
語言上的言不由衷,心性的隨波逐流,縱然不是心甘情愿,但身在國有企業的大環境里,卻也令他無可奈何。
相對國有企業,民營企業是沒娘的孩子,特別是中小型民營企業的創始人們,經歷過創業的那些深刻的經歷,他們被打磨的越來越趨于追求真實。
當然,我們這里要排除那些雖身為民營企業,實際上企業的發展依賴于各種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得靠重要人物特殊“關照”才能存活的企業,而非憑借過硬的產品或服務立足于市場上的企業。
于我來說,經歷了創業的不同發展階段,也明了基于不同發展階段,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
也因此帶過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能力基礎的下屬,對他們之間的區別有些感觸。
曾經帶過一個部屬,上海某著名大學的應屆畢業生。
該部屬當年高中時數學成績就出類拔萃,得過全國大獎,高三時本已是保送清華 的不二人選,但可惜在一次關鍵的競賽中意外失利,喪失了保送名額,只得參加高考,最后入讀了上海某著名大學。
我們暫且稱他為小Z。
小Z剛進入公司時我就知道我們的廟小,容不下他,他很難與企業長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