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競爭的加劇,只靠個人的超強能力,已經不能使企業取得成功,個人英雄主義已不復存在。比爾蓋茨曾說過:“團隊合作是一家公司成功的保證。不重視團隊合作的公司是無法取得成功的。”全球成功企業的事實已經證明,只有高效的團隊才能使企業和部門持續的發展,才能讓企業真正的具備效率。課程通過各種心智體驗式訓練,通過潛能激發訓練,最終使學員達到最佳心智狀態,調整價值觀,激發行動力,使團隊凝聚力增強,忠誠度更高,齊心協力全力以赴,業績迅速提升!
團隊合作是一種智慧,發揮團隊力量便是管理者的用人藝術。成功青睞于那些懂得如何將人們團結起來,利用創造性和多樣化思維創造奇跡的人。這種理念隱含在合作的力量當中并已成為一種藝術。今天的商業領袖如何通過團隊的力量成功創造新的合作關系和獲得競爭優勢?在各個層面上建立團隊合作關系——包括社會的、知識的、政治的,以及企業之間的——將會成為未來幾十年個人或公司取得成功與進步的關鍵所在。
大象在自然界是沒有天敵的,除了非洲一群獅子之外。這群大象殺手住在非洲中部一個沼澤,是世界上唯一會獵捕大象的獅群。英國BBC電視臺捕捉到獅群獵捕大象的珍貴鏡頭,畫面中,這群獅子進行了世界上少見的精密捕獵行動,獅群首先派出誘敵隊伍,將身形巨大的大象給引開,誘敵過程驚心動魄,大象朝著獅群猛力沖刺,誘敵獅群無力招架、東奔西竄。
但看似混亂的逃竄中,誘敵獅群卻很有組織的將這些巨象越引越遠,最后留下一只身形最為瘦小的大象,真正的獵捕獅群這時終于出現,團團將這只大象給圍住。大象是有名的家族型態的動物,非常照顧家人,一般不會輕易丟下家人離開,但誘敵獅群的精密戰術,打亂了大象的團隊組織,終于讓落單的大象留下給了早已埋伏在一旁的獅群。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單打獨斗的時代確實已經過去。諾貝爾獎設立的前25年,合作獲獎的只有41%,現在合作獲獎的已占到80%。“籃球之神”邁克喬丹率領公牛隊獲得6次NBA總冠軍的奇跡,也是要靠團隊才能創造的!在國內,IT巨頭聯想集團為了應對強大的國際競爭對手,提出要打造一支如狼似虎的團隊,簡稱“打造虎狼之師”——這其中的團隊管理的精髓也讓我們研究團隊管理的人士心向往之。
其實,人是非常復雜的生物,管理或 營銷 管理 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都離不開人的作用;有人說管理只要把人管好了就可以解決大部分的問題。我認為是有道理的,因為人是萬物之首,離開了人,一切無從談起。所以, 銷售 管理 之中,團隊管理無疑是處于非常重要的位置,甚至可以排在銷售管理之首。前段時間,譚小芳老師看到兩個故事,講的就是團隊合作——特此與各位分享如下:
1、樹虎的故事
一百年前,人們在亞馬孫河兩岸砍伐樹木時,發現一種十分奇怪的現象,在電鋸的轟鳴聲中,所有的動物都逃離了,惟有一種叫做樹虎的動物沒有走。據記載,樹虎是非常怕人的。工人們深感奇怪,不明白這些樹虎為什么不走。他們找來動物學家桑普。桑普的話讓工人們吃驚,他說一定有一只樹虎被樹膠沾在了樹上了,所以其他的樹虎才不走。大家仔細搜尋,果然發現樹干上有一只樹虎。原來,一千只樹虎里,總會有一只被樹膠粘住,從此再不能動彈。讓人感動的是,一動不動樹虎仍然能在世上活很多年。因為周圍的樹虎都會來輪番喂它。伐木工人聽了如此的說法被深深感動,他們將整棵樹移到森林的深處。于是,所有的樹虎也都跟著遷移了。
2、沙龍兔的故事
南非沙漠里還有一種動物叫沙龍兔,沙龍兔之所以能在沙漠里成活不被干死,完全是因為一種團結的精神。沙漠每兩年才會下一次像樣的雨水,這對于任何生命都極為珍貴。每次下雨,成年的沙龍兔都會跑上幾十里,不吃不喝,不找到水源絕不回來。每次它們都能把好消息帶給大家。它在返回來時,連洞也不進,因為沙漠中的雨水有時會在一天內蒸發掉。這又是沙龍兔一兩年中惟一的一次正經補水。于是,為爭取時間,平日很少見到的沙龍兔群集的景象出現了。大隊大隊的沙龍兔,會在這只首領的帶領下,跑上幾十里去喝水。而那只成年沙龍兔,一般都會在到達目的地后,因勞累而死去。
3、大拇指的故事
說在五個手指中,大拇指之所以能夠成為老大,不是因為其長得粗大,也不是因為其排在手指的第一位,而是因為大拇指其它許多特征使大家不得不承認其老大的地位。首先,大拇指雖然獨處一隅,從不與其它手指站在一列,但其與其它任何手指都能保持和睦的關系,這是其它手指做不到的。其次,在工作的時候,大拇指可以和任何其它手指合作,就連平時作用不大的小指,在與大拇指合作的時候也可以干許多事情。
另外,大拇指謙遜、隨和,從來不主動表現自己,也從不去爭取戒指之類的東西以表現自己。還有,大拇指不干活兒的時候,總是在地頭沉思,只有在表揚別人的時候才挺起胸膛。失去大拇指的時候,其它手指的做事能力和做事效率會明顯降低。是大拇指使所有的手指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形成一個強有力的拳頭。的確如此,在五個手指中,大拇指能夠穩居老大的位置,最關鍵的就是他的協調合作能力!五個手指的協調合作其實就是 企業管理 中的“生態平衡”。
從上面的故事可知,任何一個組織想獲得成功,僅僅依靠優秀的個人是不行的,必須依賴自己的最近、最直接的領導班子,通過他們帶領下屬完成總經理的戰略部署,因為“管理是讓別人干活的藝術”。如毛澤東固然偉大,是幾百年才出來的一位天才,但是沒有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等人的鼎力支持,中國獲得解放恐怕也會大打折扣。所以說,團隊力量遠大于一群人的簡單相加。對于領導來講,應該多創造機會給你的部下,讓他們有機會承擔更多的職責。對于下級來講,應該多替你的上級分擔責任,鍛煉自己的能力。
每當秋季來臨,天空中成群結隊南飛的大雁就是值得我們借鑒的企業經營的楷模、一支完美的團隊。雁群是由許多有著共同目標的大雁組成,在組織中,它們有明確的分工合作,當隊伍中途飛累了停下休息時,它們中有負責覓食﹑照顧年幼或老齡的青壯派大雁,有負責雁群安全放哨的大雁,有負責安靜休息﹑調整體力的領頭雁。在雁群進食的時候,巡視放哨的大雁一旦發現有敵人靠近,便會長鳴一聲給出警示信號,群雁便整齊地沖向藍天、列隊遠去。而那只放哨的大雁,在別人都進食的時候自己不吃不喝,是一種為團隊犧牲的精神。
據科學研究表明組隊飛要比單獨飛提高22%的速度,在飛行中的雁兩翼可形成一個相對的真空狀態,飛翔的頭雁是沒有誰給它真空的,漫長的遷徙過程中總有人帶頭搏擊,這同樣是一種犧牲精神。而在飛行過程中,雁群大聲嘶叫以相互激勵,通過共同扇動翅膀來形成氣流,為后面的隊友提供了“向上之風”,而且V字隊形可以增加雁群70%的飛行范圍。如果在雁群中,有任何一只大雁受傷或生病而不能繼續飛行,雁群中會有兩只自發的大雁留下來守護照看受傷或生病的大雁,直至其恢復或死亡,然后它們再加入到新的雁陣,繼續南飛直至目的地。
下面,譚小芳老師再與您分享一個關于鳥類(團隊合作)的故事:二十世紀初期英國鄉村有一套牛奶配送系統,郵遞員將沒有蓋子的牛奶瓶,送達顧客的門口,山雀鳥與紅知更鳥得以不費力的享用那些漂浮在奶瓶上的乳脂,隨著鳥類找到這些更有營養的食物,它們的消化系統也進行著某種學習的調適,以應付特殊的養分變化。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進行著。
隨后的時間里,廠商開始加裝鋁制封裝以防止鳥類的偷食,這個食物通路就此關閉,但是到了五○年代初期,所有的山雀鳥(約一百萬只)都學會了刺穿鋁制封裝,也就重新開啟了這個食物的大門,但是紅知更鳥卻只有少數學會,并且也沒有擴散到其它的紅知更鳥。因此,隨著時間的變化,已經習慣了牛奶養分的紅知更鳥因為得不到新的維持,數量也越來越少。
究其原因,山雀鳥之所以能夠群體學會繼續穿破鋁制封裝就在于:在年幼時期,他們就開始習慣群體行動,數量約八到十只的編隊方式,以一個不變的隊形在鄉間成群飛行,并能夠維持大約兩三個月之久;而紅知更鳥是排他性較強的鳥類,勢力范圍內是不允許其它雄鳥侵入,遭遇威脅之際,才會發出警告叫聲,彼此沒有太多交集,基本上是以敵對方式來溝通。因此集體行動、團隊合作的山雀鳥彼此學習互助,較彼此采敵視態度的紅知更鳥,更快的能夠擁有加速學習的效應,從而使自己擁有更多生存空間與進化的機會。
筆者聽到很多年輕的朋友都喜歡聽羽泉的歌曲,這組合、團隊紅透了半邊天,可以說在大陸到了大紅大紫的地步。特別是那首《最美》的傳唱及演繹,更使這支絕配的團隊組合達到了演唱的巔峰。但我們如此設想--如果他們單飛呢?也可能各自更好,但更可能的是--他們各自的演藝事業也就再也無法達到團隊的登峰造極所創造的輝煌——就如同當年的小虎隊。
總之,團隊合作的道理雖然淺顯易懂,但說起容易,做起來難——團隊合作并非是難以理解的理念,但它確實極其難以實現。團隊合作不易,達成配合與默契更需要不斷的溝通、磨合與深厚的信任。最后,譚老師希望我們的企業管理者重視團隊合作學習
,提升團隊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