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在金融領域的廣泛應用,金融科技對小微企業融資的支持作用越來越突出,數字化賦能已經成為突破傳統信貸模式、解決小微融資痛點的關鍵所在。
“本文作者簡介:尹振濤,經濟學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主任、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金融法律與金融監管研究基地秘書長。深耕金融科技、金融風險與監管等研究領域。近年來,在《管理世界》《政治學研究》《經濟學(季刊)》《南開管理評論》《中國農村經濟》《中國人口科學》和《金融評論》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在《人民日報》、《經濟日報》、《金融時報》等發表理論及評論文章10余篇。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體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實體經濟各個重點領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然而,當前實體經濟發展仍存在突出的結構性問題,制造業、民營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的發展面臨著諸多困難。
不管是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還是順應新常態下的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為小微企業紓困是近年來財政經濟政策和貨幣金融政策的主要發力點。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要求,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的支持。通過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物聯網等科技技術,大大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和增強了金融服務的觸達性,具備社會普惠性、便利性和外部性特征,成為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抓手。
目前我國小微企業近4000萬家,個體工商戶超過1億戶,占整個市場主體的90%以上,可解決中國2.5億人的就業問題,其中新增就業和再就業人員的70%以上也主要集中在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
近年來,國務院常務會議中多次強調要發揮金融機構在抗擊疫情中的積極作用,加大對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的金融支持,并重點針對個體工商戶加大扶持,幫助緩解疫情影響紓困解難。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部署下,各項金融支持政策密集出臺,政策效果不斷顯現。
但從政策的具體執行情況來看,特別是針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金融支持方面效果還不理想,仍存在較大的改進空間。金融機構之所以不敢放心大膽地給小微企業貸款,主要源自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小微企業由于缺乏抵押擔保品及其他資產增信手段,很難通過銀行的風控要求。
二是由于貸款金額小,利息無法覆蓋銀行的資金、風控及人力等成本。
三是擔憂小微企業經營變化太快,增加銀行的貸后管理工作和難度。
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在金融領域的廣泛應用,金融科技對小微企業融資的支持作用越來越突出,數字化賦能已經成為突破傳統信貸模式、解決小微融資痛點的關鍵所在。
1.樹立服務小微和踐行普惠經營理念
普惠金融不是做慈善,也不完全是履行企業社會責任,而是一種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商業化服務。對金融機構特別是中小銀行而言,踐行普惠金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的問題,既是大局和責任,更是市場和機遇。從自身生存發展角度看,中小商業銀行在不斷壓縮的市場空間中,通過專注普惠金融重塑核心競爭能力,是其實現從外延式擴張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必由之路。金融科技現已成為金融機構踐行普惠金融的核心推動力量,從提升金融服務可獲得性、提升信貸成本可負擔性和提升商業可持續性三個方面,推動了普惠金融提質增效。
2.理順金融與科技的邊界和平衡關系
近年來,國務院多次研究部署服務小微企業的政策措施,推動出臺一系列專項貨幣信貸、差異化監管和財稅優惠政策,不斷強化正面引導和負面約束,激勵各類金融機構和市場主體加大小微金融服務力度,從體制機制上推動了商業銀行敢貸、愿貸、能貸。而金融機構服務端的長效機制建設則必須堅守商業可持續原則,通過科技的力量降低小微企業貸款中的信息不對稱、抵押擔保少、信用評級難以及貸后管理成本高等問題,增強會貸能力,讓銀行服務小微不再是口號,而是一門仍“有利可圖”的生意,這就需要平衡好金融與科技的關系。金融與科技的融合發展并不存在金融重要還是科技重要的爭論,事實上兩者同等重要,不應簡單固化地割裂金融與科技的關系,過分地強調前者還是后者都是錯誤的。沒有技術的金融肯定不是好的金融,沒有金融的科技也同樣不是有用的科技。因此,所謂的金融科技回歸本源,并不是簡單的不做金融只做技術,而應該是通過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共同推動建立金融服務小微企業敢貸愿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
3.推進科技手段運用和數字化轉型
在金融科技的手段運用方面,金融機構應聚焦行業、區域資源搭建數字化獲客渠道,拓展小微金融服務生態場景,提升批量獲客能力和業務集約運營水平。場景金融通過數字技術將金融與場景深度融合,增加各產業間的關聯性,引導資源流動與共享,壯大創新共贏的產業生態。在加強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方面,金融機構應進一步優化企業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微信小程序等功能及業務流程,為小微企業提供在線測額、快速申貸、線上放款等服務,提升客戶融資便利性。在推動金融機構與科技公司的深度合作方面,科技實力相對較弱的中小銀行可通過與大型銀行、科技公司合作等方式提升數字化水平,增強服務小微企業能力。
4.提升小微企業和實體經濟的韌性
疫情期間,以數字化平臺為依托的互聯網消費信貸有效補充了傳統金融服務的不足,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首先,疫情使企業生產活動受到諸多限制,導致部分居民收入不穩定,消費能力受到抑制。而互聯網消費信貸具有“無接觸服務”“非接觸貸款”等特征,可快速調配信息流、商品流和資金流,在緩解居民消費流動性約束、支持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復工復產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成為穩消費、穩信心和穩就業的重要支持力量,很大程度上提高疫情后的經濟復蘇能力。其次,大型平臺獲客渠道更加多元,服務客群更為廣泛。相對傳統金融機構的白名單、體內賬戶體系或線下展業而言,平臺通過線上生活類APP為廣大消費者提供了豐富、便利的金融和生活服務,已成為數億消費者所信任的數字金融服務入口。疫情期間,政府部門通過支付寶、微信、美團、云閃付、大眾點評、攜程等平臺發放的消費券對于企業復工復產、提振消費信心、促進穩定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5.增強小微金融專業化服務能力
運用金融科技手段和平臺化思維,探索形成批量化、規模化、標準化、智能化的小微金融服務模式。這一模式就是所謂的小微企業信貸工廠,例如,“310”(3分鐘申貸、1秒鐘放款、全程0人工介入)全流程線上貸款模式,可以最大程度降低貸款成本、提高服務效率,解決小微企業的短期流動性資金問題。同時,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金融機構還可以為符合授信條件但未辦理登記注冊的個體經營者提供融資支持,激發創業動能。
6.構建全流程風控體系和智能化,貸后管理系統
金融機構應加強小微企業信貸風險管理和內控機制建設,提升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識別、預警、處置能力。同時,積極打造智能化貸后管理系統,通過大數據分析、多維度監測等手段,及時掌握可疑貸款主體、資金異常流動等企業風險點和信貸資產質量情況,有效識別管控業務風險。小微企業的智能貸后管理系統可以從客戶登記信息、行政處罰信息、司法案件信息、納稅經營信息等方面以低成本、無觸感、勿打擾的方式做好貸后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