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董志勇
董志勇表示,經濟下行并不一定是壞事,這也是市場的自我調整和修復,是強制性地擠出泡沫、淘汰落后產能、刺激創新。我國經濟當前面臨的問題顯然不是總量問題,而是結構問題,強刺激政策不僅不利于結構調整,而且會妨礙市場機制正常發揮作用。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財政政策上今年我國赤字率擬按3.6%以上安排,財政赤字規模比去年增加1萬億元,同時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同時要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這是特殊時期的特殊舉措,上述2萬億元全部轉給地方,資金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
這意味著,今年各級政府將真正過“緊日子”,對此董志勇認為我國財政短期有困境,但是國債、地方政府一般債券和專項債券均需擴大。
對于“錢從哪來”的問題,董志勇表示我國財政基本盤是相對穩定的。一是要落實消費稅逐步下劃地方,保證國企利潤上繳;二是在投資方面,基建投資應該隨人走,尤其要轉向有針對性的對“人”的投資。
董志勇表明,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優化減稅降費方式,從當前主要針對增值稅的減稅格局,轉為降低社保費率和企業所得稅稅率,提升企業獲得感,真正讓企業和老百姓得實惠。
董志勇認為,今天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所得稅繳納一律延緩到明年”這將推動今年小微企業減負和發展。
董志勇還強調市場對于我國下一步經濟恢復發展的作用,他表示,政府在采取結構性調整政策時,應當注意劃清政府、企業和市場的權責界限,著力培育有助于企業恢復和發展生產的外部環境,決不能使此次疫情防控成為政府越位、擴權的契機。
“疫情是典型的外生沖擊,這一期間因‘過度反應’做出的‘超調’,可能也是理性的反應。隨著疫情逐步控制,經濟活動回歸后,資本市場所受沖擊也將逐漸消除。”董志勇表示。
對于業界最近爭議較多的“財政赤字貨幣化”強刺激擴張方案,董志勇明確表示,強刺激貨幣擴張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通貨膨脹、貨幣貶值。資本的價格是非常重要的要素市場價格,不應隨意干預。財政赤字貨幣化也會造成居民儲蓄財富蒸發、擠出私人投資等嚴重后果。
董志勇認為,要注意防止“新基建”造成新一輪的擠出效應,在房地產方面有必要推動改革更多地發揮其實體經濟的功能,回歸居住屬性和制造業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