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思維帶有濃郁辨證特點。如“陰陽說”主張陰陽和諧是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內在原因。“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五行說”則認為萬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元素組成,元素之間“相鄰相生,相間相克。”
柳宗元的“元氣說”認為萬物都由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成,氣“自動自休,自峙自流”是一切運動變化的原因。
張載認為“凡象,皆氣也”,并提出“一物兩體”“不有兩,則無一”的矛盾論觀點。
王夫之的“方動方靜,方靜旋動,靜即含動,動不舍靜”理論闡述了動與靜的辯證關系。
中國古代典籍,無論是《易經》、《道德經》,還是其它如中醫理論書籍《內經》,軍事理論《孫子兵法》都貫穿融匯了辯證思維方式。
中國古代辯證思維三大亮點對企業經營的啟示:
亮點之一,無中生有的智慧。中國文化中“無”是一個絕妙的范疇,是中國文化最深刻的智慧。無就是沒有,但不是絕對的沒有,它孕育著有。無激起了產生有的希望,無揭示了有產生的方向,無中生有是原創,是最高價值觀的創新。西方管理追求有,制定大量的規章、制度,利用統計工具,打造管理鐵幕;中方管理著眼無,“行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亮點之二,矛盾統一的智慧。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矛盾統一的結果,企業經營同樣是在一系列矛盾辯證的關系中尋找統一。如企業自身利益最大化與社會責任;發展速度與平衡現金流;有形能力與無形能力;與企業利益相關體矛盾的對立與統一。對企業而言把這些對立的東西統一起來就是創新。矛盾統一的智慧要求企業經營要要善于在看似不可調和的矛盾中異中求同,尋找最大共約數,調動一切相關資源,在合作博弈中尋找雙贏和多贏。
亮點之三,物極必反的智慧。否極泰來,盛極必衰,強調矛盾的對立面相互轉化。企業經營也是一個矛盾對立面相互轉化的過程,在形勢喜人的情況下看到潛藏的危機,一個好的市場需求常常掩蓋了經營管理問題。企業經營中要尊重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律,追求超越規律之上的完美只能適得其反。管理者要善于在矛盾的對立轉化中未雨綢繆,把握機遇。
危機中的商機
南宋紹興十年七月的一天,杭州城最繁華的街市失火,火勢迅猛蔓延,數以萬計的房屋商鋪置于汪洋火海之中,頃刻之間化為廢墟。
有一位裴姓富商,苦心經營了大半生的幾間當鋪和珠寶店,也恰在那條鬧市中。火勢越來越猛,他大半輩子的心血眼看將毀于一旦,但是他并沒有讓伙計和奴仆沖進火海,舍命搶救珠寶財物,而是不慌不忙地指揮他們迅速撤離,一副聽天由命的神態,令眾人大惑不解。
然后他不動聲色地派人從長江沿岸平價購回大量木材、毛竹、磚瓦、石灰等建筑用材。當這些材料像小山一樣堆起來的時候,他又歸于沉寂,整天品茶飲酒,逍遙自在,好像失火壓根兒與他毫無關系。
大火燒了數十日之后被撲滅了,但是曾經車水馬龍的杭州,大半個城已是墻倒房塌一片狼籍。不幾日朝廷頒旨:重建杭州城,凡經營銷售建筑用材者一律免稅。于是杭州城內一時大興土木,建筑用材供不應求,價格陡漲。裴姓商人趁機拋售建材,獲利巨大,其數額遠遠大于被火災焚毀的財產。
這是一個久遠的特例,然而蘊含其中的經營智慧卻亙古不變。誰也不希望面對危機、遭遇危機,但災難的降臨是不可避免的。回避不足取,唯一的辦法是像上例中的“智”商者一樣,想辦法渡危機、捕商機。只有這樣,我們的企業才能做強做大,達到永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