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互聯網,在制造業領域,作為互聯網時代的趨勢已經成為共識。不過,從最近5年來國內制造業推進產業互聯網的狀態看,根據我接觸的企業以及查看的相關材料,似乎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且認為完成產業互聯網布局的少之又少,問題似乎倒是出現了一大堆。
問題主要體現在:一是產業互聯網的基本內涵究竟是什么仍是莫衷一是,因此,對于產業互聯網在制造業的應用切入點都是爭議不斷,不過,從制造環節切入,構建智慧車間,進而形成智慧工廠,似乎是最為普遍的一種切入點,但是我們都清楚,產業互聯網提升的是整個制造業價值鏈智能化象征和整體效能,僅僅是制造環節智慧化,很多情況下并不能帶來總體成本的降低以及整個價值鏈的效能提升。二是ERP時代的孤島化現象帶入了產業互聯網時代,不少企業在原有ERP基礎上進而推進產業互聯網的落地應用,價值鏈的很多環節都引入了具有產業互聯網特征的軟件、硬件和解決方案,但是這些軟件、硬件以及解決方案,如何有機融合并產生極大的協同效應并創造價值卻成了很多實施產業互聯網企業的心頭之痛,花了很多錢,但是整體效能并不理想,項目浪費現象也比較嚴重;三是即使是已經用上的產業互聯網系統持續運營改善的能力也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們的制造業企業數量眾多,素質參差不齊,即使比較準確的引入了產業互聯網軟件硬件及解決方案,也發揮 了很多的作用,但是自我更新、自我持續運營的能力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看上去很好的東西,而且項目做起來也不好,但是進入持續運營階段后,問題頻頻,很難與企業的核心運營融為一體并成為持續運營的基礎。
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為:引入產業互聯網的企業決策者還沒有想明白產業互聯網運用的本質,也缺少全面了解的細心和耐心,很多企業的負責人和操作者對于產業互聯網工具使用不熟練,甚至都不了解,似乎“一聯就成,一聯就智能”,對于引入產業互聯網的本質、方法、內容缺少認知。當然,我覺得也有一些產業互聯網供給側公司不太了解客戶需求而進行生拉硬套的緣故,我與很多產業互聯網提供者進行過交流,每家都有自己的獨門暗器和拿手絕活,但是都有明顯的缺項而自己又無法解決,對客戶的真是需求不了解,甚至即使了解了,也無法進行滿足,只能是自己能做什么就做什么。
在此,我覺得,隨著5G技術的運用、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完善,以及中國制造業龍頭企業的覺醒,2020年,我們的產業互聯網也應該升級了。這種升級的大致方向:
一是以創造價值為導向將取代以智能化為導向。最近幾年來,產業互聯網的應用都是基于制造業的智能化、實現智能制造為目標,但是忘記了智能制造究竟又為了什么,結果就出現了有的企業智能化程度非常高,誰看了都說好,但是企業幾乎頻臨破產。為啥?沒有客戶訂單。說明,智能制造本身不是目的,價值創造才是初心。其中有不少是政府機關推動,企業自己都沒有充分認識到其價值,反正是政府給補貼搞。結果是搞出來一個可供參觀的樣板,但是無法創造價值,甚至本身就是“負價值”。
二是補課型引入產業互聯網成為必然。產業互聯網成為熱詞是幾年前的事,很多企業實踐了幾年后發現,自己是一片菜地,引進拖拉機作業,只能是一灘爛泥。也就是產業互聯網的引入并發揮作用是需要基礎的,我們大張旗鼓的推進產業互聯網這樣的“高精尖”需要堅實的基礎,這一堅實基礎的主要內容首先是企業的數字化,數字化的程度直接決定著產業互聯網的應用效率,其次是自動化,很多企業的自動化水平還處在很低的程度,還談何互聯網化和物聯網?第三是精益化。我們的很多制造業生產以及價值鏈過程還很粗糙,連精益的關還沒過,就大張旗鼓的搞什么“產業互聯網”,甚至打算用產業互聯網這個所謂的彎道超精益生產和自動化的車。結果,可想而知。因此,2020年,很多企業,甚至已經實施產業互聯網恐怕還要進行補課。
三是深度咨詢 + 系統化工具的協同型產業互聯網推進是必由之路。推進產業互聯網的應用,不能采取移植的方式,不管你用的技術多么先進,也不管你是多么大牌的產業互聯網技術應用公司,如果對于客戶的需要不能有個系統的判斷,與客戶的價值鏈關鍵環節不能深度協同,一旦到企業應用層面,都將遇到死結,甚至給客戶帶來萬劫不復的結果,所以,2020年開始,我們的制造業企業引入和完善產業互聯網的應用,一定有系統的思考,與相關咨詢機構形成深度的協同合作,而不僅僅是項目的引入,緊緊圍繞著自身的價值鏈關鍵環節,循序展開,步步為贏,讓產業互聯網工具與方案成為價值鏈的賦能要素。
2020,是我國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始準備的一年,距離《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目標還有6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年,自然也是中國制造高質量發展的驗證之年,而產業互聯網則是推動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和路徑。我也希望我們的制造業企業通過產業互聯網的賦能實現脫胎換骨的價值,我們裝備制造業智庫同仁應該成為推進產業互聯網應用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