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企業家驅動創新的過程中,政府的政策支持也不可忽視,其中包括直接給創新企業的補貼或稅收減免。不久前,科技明星企業比亞迪突然“跌落神壇”,一季度營業收入237.38億元,增長17.54%,而凈利潤僅1.02億元,比去年同期大幅度下滑83.09%。有好事者披露,比亞迪在該季度累計收到的各類政府補貼高達6.4億元,若無政府補貼,比亞迪一季度的虧損高達5億元!
另一企業是科大訊飛,股市中有著“人工智能第一股”的科大訊飛公司除了在智能語音技術上獨占鰲頭之外,似乎就沒有再開發更多智能產品了,但其高科技桂冠卻能讓科大訊飛公司在與各地政府的合作中一舉多得。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由于創新迭代,技術升級,一個公司的技術優勢很快就將面臨淘汰,以至于許多科技公司很快就變成“偽科技企業”,浪得虛名。英特爾公司的聯合創始人摩爾是發明家,以他命名的“摩爾定律”告訴人們:集成電路每隔18~24個月就可能成本減半,功能倍增。由此推論,IT行業的高科技公司標準并不是擁有什么技術,而是正在開發什么技術?一家高科技企業若不能持續推陳出新,人們就可以判斷該企業的高科技已經或即將過時了。
長期而言,企業家幾乎都是“雙面人”,既是科技創新者,又是科技套利者。如何才能使企業家在持續創新的同時抑制“科技套利”呢?這就要透過企業家驅動創新的貢獻,再深一層,看到資本市場驅動創新的激勵機制。在資本市場上,持續創新的激勵機制來源于股票市場的三重溢價:成長性溢價、創新性溢價和領先型溢價。在這里,高科技企業的創新性體現為企業持續溢價融資的能力。
現代企業早已不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主體,因為利潤最大化目標的背后是資本家的貪欲。現代企業追求市值最大化,然而在市值增長的目標背后,驅動企業創新成長的“無形之手”是投資人的選擇,因為股權或股票的投資人多數都不參與被投資企業的利潤再分配。為什么一些沒有利潤的企業卻很值錢?比如多年賠錢直至最近才開始盈利的亞馬遜和京東,還有即將上市的賠錢公司滴滴租車。這些高成長企業的共同特征是:創造價值。所有企業在投資人面前分為四類:創造價值但不創造利潤的企業,值錢;創造價值又創造利潤的企業,很值錢;創造利潤而不創造價值的企業,不值錢;既不創造價值又不創造利潤的企業,僵尸!
這是一個投資人的時代,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講述的那只“看不見的手”就是投資人的手!在亞當斯密所處的時代,股票市場還沒有誕生,價值投資還沒有萌生,所以驅動創新和社會分工的機制還沒有浮出水面。現代企業和資本市場與生俱來,企業追求市值最大化的內在沖動會自發的淘汰“偽科技企業”,持續驅動產業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