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對于個人還是機構,企業家精神都是一種獨特的特性,但它并不是人格特征。
企業家精神認為,最主要的任務是做與眾不同的事,而非將已經做過的事情做得更好。
企業家精神之所以具有“風險”,主要是因為在所謂的企業家中,只有少數幾個人知道他們在做些什么。
企業家精神,近年來在一些涉及經濟與企業發展的論壇上成為一個熱度很高的關鍵詞。這與民營企業家群體的壯大和宏觀經濟的下滑不無關系。民營企業家在中國經濟舞臺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以致社會對他們的期待也更高,而經濟的不景氣也讓大家希望這些企業家展出勇敢的擔當精神。
在2016年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上,亞布力論壇的理事長、泰康人壽董事長陳東升接受采訪時表示,信心是什么,就是企業家精神。
市場不好,企業就要采取各種手段去應對,“過冬”不等于企業家內心被打垮,不等于企業家遇到困難就放棄。
企業家精神是當下中國所稀缺的,萬科創始人王石曾說到:中國的改革就是一個最需要企業家精神的課題。這不僅需要領導人發現體制目前所存在的問題,還需要他們能在目前價值如此多元的社會里,團結起足夠多的共識,甚至在體制內調和各種相互矛盾的利益關系,以推動改革向更深層次發展。
鄧小平的“摸著石頭過河”就是最大的企業家精神。他的“50年不變”,“不爭論”,就是在妥協,在動員,在說服。 世界經理人博主柳瑞軍表示,企業家精神就是“系統化的創新”。
德魯克在《創新和企業家精神》一書中指出,系統化的創新就是指關注創新機遇的七大來源:
1、意料之外的事件--意外的成功、意外的失敗、意外的外在事件;
2、不一致--現實與設想或推測的不一致;
3、基于程序需要的創新;
4、產業結構或市場結構的變化;
5、人口統計數據(人口變化);
6、認知、情緒及意義上的變化;
7、新知識。
德魯克認為,不論成功的故事多么誘人,我還是建議企業家最好放棄以聰明創意為基礎的創新,而應該進行“系統化”的創新努力。 德魯克在《創新的原則》分別列出了要想做到真正的創新需要做的事情與創新的條件。 創新必做事項5大件:
1、有目的、有系統的創新從分析機遇著手;
2、創新必須多看、多問、多聽,既要關注數字,也要關注人;
3、創新必須簡單有效,目標明確;
4、有效的創新始于細微之處;
5、成功創新的目標是取得領導地位。
創新的三個條件:
1、創新是工作,要把創新當做工作那樣去對待;
2、創新者必須立足自己的長項;
3、創新必須與市場緊密相連,以市場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
萬達董事長王健林在一次會議上談及自己的體驗時說到:企業家精神是多方面的。最核心的是創造力、堅持和責任。如果說企業家精神做好這三個詞,你努力做到這三個,尤其是你的創造力,也許你就會成功,成為在這條路上千萬個奮斗著中成功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