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眾估值超10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現在都在比拼燒錢率,但它們最好還是“數著硬幣過日子”。要知道,蘋果公司之所以能夠生存下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喬布斯等創始人,能夠非常有效,并節儉地利用他們募集到的少量外部資金。
最近幾個月,硅谷傳奇風投家、紅杉資本董事長邁克爾•莫里茨一直在給估值直沖云霄的“獨角獸”初創公司敲警鐘。他甚至搬出了已故的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來批評這些獨角獸企業。
莫里茨懇請這些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要“數著硬幣過日子”。他說,這些公司如果想要模仿蘋果創始人的成功軌跡,就應當學習喬布斯對于成功的渴望。
“我們很容易忘記,這位給我們帶來Mac電腦、iPhone、iPad以及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的人物,曾在學生時代靠撿瓶蓋來維持生計。那些想要模仿史蒂夫•喬布斯的人,需要仔細研究他在這段時間的經歷,而不是他在獲得成功之后的偉岸英姿。”
1976年4月,年僅21歲的喬布斯與好友史蒂夫•沃茲尼亞克在自家車庫內成立了蘋果電腦公司。當時,他們“賣掉了所有最值錢的東西”,喬布斯賣掉了大眾小巴,沃茲尼亞克則賣掉了惠普電腦,一共籌到了1300美元。
莫里茨表示,回想一下,蘋果在1980年上市時的估值為12億美元(按照如今的標準來看,大約是36億美元)。喬布斯與聯合創始人史蒂夫•沃茲尼亞克,以及當時的首席執行官邁克爾•斯科特,擁有公司大約40%的股份,“主要是因為他們能有效并且節儉地利用募集到的少量外部資金。”
初創者們應當更加努力,因為“至少在硅谷,比起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現在建立一家公司的難度和成本都會更高”。莫里茨一邊肯定喬布斯努力工作的價值,一邊警告如今的初創公司。
“如今的科技巨頭,比如亞馬遜、蘋果、谷歌、Facebook、微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這讓初創公司的生存變得更加艱難。與其他許多發展迅速、盈利可觀的小型公司(還有幾家已經在硅谷設立前哨站的中國公司)一樣,這些公司的領導者都是一群渴望占領新前沿的企業家。這會對初創公司的勞動力成本產生驚人的影響。”莫里茨列舉了一連串困難,例如激烈的人才競爭、高昂的租金等。
實際上,自2015年1月以來,又有59家新創企業獲得了獨角獸的那只角——即估值達到或新增數十億美元,其中只有三家公司掛牌上市,沒有一家企業被人并購。
我們并不是談論風投資本應當如何運作。即便你假定10億美元的估值對于零營收的公司意義重大,但對其投資的目的依然是獲得回報。
此外,獨角獸公司等待上市的時間越長——這是由喬布斯法案(JOBS Act)以及像共同基金這樣的短期風投旅游者所導致的—投資機構所承擔的風險就越多。到了某個節點上,風投基金的投資人就會要求收回資金。
網上調查公司Qualtrics的首席執行官瑞安•史密斯(Ryan Smith)在《財富》雜志舉辦的“科技頭腦風暴大會”(Brainstorm Tech conference)上說,因為舉行大規模集資活動而獲得稱譽就像“祝賀某人拿到了抵押一樣。”況且,我們都知道,簽署太多的抵押憑據,卻又不太關心它們如何得到償還,其結果會怎樣。(財富中文網)
譯者:嚴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