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有句俗話,說什么事很容易應付,就叫“簡單得跟‘1’一樣”。雖然聽著有點閑(念han,二聲),卻滲透出一種濃濃鄉土味的輕松和自信。當然“1”還有另外的含義,比如放在很多個“0”前面的時候,就是千、萬、億。搞管理的人,很少有不關心第二個“1”的,因為它可以是 銷售 額,可以是現金流,可以是最最重要的利潤,但卻未必每個人都有第一個“1”那樣的達觀。
在人類的社會實踐里,有很多這樣的現象,不容易解釋。所以學生總是要問,總是會很好奇:我們本科四年學管理,我們研究生三年學管理,甚至博士生三年、四年學管理,到底能不能成為一個好的“管理者”?我這個半路出家的老師,實在沒有辦法給出非常篤定的答案!
搞管理研究的人,往往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卻又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而搞管理實踐的人,則搞不清該把什么問題搞復雜,把什么問題搞簡單?或許,和諧管理理論可以給人們一些啟示。
簡單地說,和諧管理是給人們提供了一個視角或者分析框架,也就是把組織中“有人參與,且人的不確定性會影響到人群實現目標的行為”看作一類問題,命之“不確定性消減”;而把組織中“人的影響不大,可以按部件,流程去設計的行為”看作一類問題,名之“優化”。一方面用“和”(即通常意義上的文化、習俗、領導)去調節,從而減少不確定性。同時用“諧”,(即制度、結構、流程)去處置,以實現所謂的過程優化。當然“和”與“諧”兩方面的互動同樣重要,一個很專業的說法叫“耦合”。
從管理角度來看,什么是復雜的問題,什么是簡單的事情?學術界或者大學里固然有“管理科學與工程”、“ 企業管理 ”以及“公共管理”之分。但管理最根本的特性就是“目標、人群、合作”,更具體地說,就是“如何讓一群人,在一定的時間里,合作完成一系列特定的組織目標”。什么問題最復雜—“人群的合作”,盡管它涉及的知識、理論可能聽起來很“簡單”。什么事情最簡單—不需要人“參與”,不需要人“合作”的事情最簡單,盡管它涉及的方法、工具可能看起來很復雜。
管理一個三人銷售小組,和管理十條高度智能化的生產線,哪個更復雜?
管理一個產品創新成員,和管理10個計件工作的車工,哪個更簡單?
誰都可以給出自己的判斷,或者挖苦這題目本身的缺陷,但搞管理實踐的人,應該盡可能區分組織中“復雜”和“簡單”的事項。復雜的問題,復雜對待;簡單的問題,簡單處理。該科學家、工程師解決的問題,就讓人家去“優化”,把結構搞得更緊湊,把制度搞得更剛性,把流程搞得更縝密,最好不要有“見縫插針”的空間,這是好企業,可能還有好 績效 ,盡管這不算是“好”的管理。
不然,就該關注“有人參與且不那么合作”—所謂復雜的“組織問題”。書本給了很多啟示嗎?“領導—權威”、“制度—規則”、“文化—氣氛”,還有“戰略”及其與上述幾方面的匹配性。理論還有什么新進展嗎?“核心競爭力”、“ERP”、“CRM”、“組織DNA”……還有不斷涌現的各種“管理時尚”。總之一句話,大量的研究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人們已經發現了一系列影響組織管理的“相關性”因素,且以批量的經驗研究為佐證。
但直到今天,還是沒有一個“公式”“確定地”告訴我們,怎樣管理出一個好的“組織”。管理研究給我們許諾的“0”越來越多,但就是不告訴我們那個關鍵的“1”在哪里。復雜的管理問題,很難使用簡單的研究思路,即使包括形式上很復雜的研究方法去“歸納”或“演繹”。別人告訴你的,更多是增加“0”的方法,而只有管理者自己,最有資格和資本找到那個“1”。有沒有對這個復雜問題的簡單解法呢?答案是:“管理,簡單得像‘1’一樣。”不就是一群人如何在一起做事嗎?“我選擇你”,“我信任你”,“我激勵你”,“我扶持你”;不然,就“懷疑你”,“討厭你”,“排擠你”,“拋棄你”。
管理是管理實踐者手中的“管理”,決不是管理研究者想象中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