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領袖成功的關鍵,不僅包括組織內部,更包含企業圍墻之外的地方。無論是公共機構、私營企業,或者社會部門,這類領導者都肯定員工的表現對于組織使命的重要意義。因此,工作場所以及良好的外部社會環境對于組織的成功非常必要。卓越領導者擁護所有適應圓形體系并與公司、組織、雇員、領導力和社會有關的事物。
一個組織不僅應該重視企業內部的緊迫任務,企業外部的挑戰也應當給予極大的關注。卓越領導者若是看到學校的設施簡陋,看到作為未來棟梁的孩子們健康狀況令人擔憂,看到許多家庭尚未充分做好生活和工作的準備,看到人們對制度不再信任,他們一定會說:“這一切令人無法容忍。”這類領導者將致力構建一個充滿活力的健康社會,正如他們所創造的那些優良企業一樣。因為他們深知,假如讓員工處在一個不良的社會中,他們將無法為組織作出杰出的貢獻。
在未來的競技場上,有著新觀念新視野的領導者會結成新的人際關系,交互于政府、企業與社會組織三大部門,相互合作,改善社會。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我們需要一支不同以往的隊伍(或是把原來隊伍中陳腐、單獨蠻干的部分拋棄)。這支隊伍將由一群非同一般的領導者組成,他們把生活和社會看成一個整體,把工作看成一項表達出生命中一切光和熱的難得機遇;他們愿意在前方引領眾人,果敢決策,恪守原則,達成愿景和完成使命,把自己變成引航的星辰。面對挑戰,未來的領導者也只能在實質層面上不斷加以探索和實踐,但領導力所需的無形品質,將會像北極星那樣永恒不變。
失敗的企業總是比成功的多。那么,未來的領導力就應該是領導企業持續成功的能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天的領導者還沒有從以 管控 為核心的管理理念中走出來,就要適應以人性為主導的管理。這是一份艱難的挑戰,結果必然分為兩種:成功者和失敗者。
面對將來仍將層出不窮的失敗者,我們卻無法提供準確的方式來幫助他們規避災難。——誰也無法準確地描述未來,即使像托夫勒那樣杰出的未來學家也只能預測未來的趨勢,而不能夠具體到每個行業或組織細微的變化。更何況,大多數領導者并不具備洞察未來的能力。但是,要成功經營一家未來的企業,不能夠洞察未來是令人擔憂的。當然,員工也不愿意跟隨一位沒有未來感的領導者。
因此,我們必須嘗試著努力去把握未來。智慧的領導者知道的第一個法則是未來實際上取決于現在,當然,是取決于現在的本質,而不是一些繁榮的表象。他們知道的洞察未來的第二個法則是事物的發展總是有規律的。第三個法則是有一種東西是永遠不變的,那就是人性。領導者是企業能否贏得未來的核心資源之一,而決定結果的是他們是否具有適應未來變化的領導能力。
預見思維——是用將來、用可能出現的情況對現在進行彈性調整的思維方式。
被業界譽為“領導力教母”的著名領導力訓練專家譚小芳老師(預定領導預見思維學習 ,請聯系13938256450)認為,預見思維的主要作用包括:一是使領導者提高預測能力,跟上時代步伐,適應形勢發展需要。二是可強化領導者的創新意識,預見思維與超前意識在本質上是相同的。三是有助于領導者決策科學化。“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見思維的特點:1、可能性,它是立足于現實的規律性基礎上,對未來的各種可能性進行分析的思維過程。2、調整性,一旦把未來描述出來之后,就對現存的事物起到指導、調整作用,并逐步實現未來的目標。3、模糊性,預見思維既然是對各種可能性的預測,它也就具有這種活那種不確定性。預測的結論可以作為我們思考、處理問題的重要依據,但不能成為全部工作的準繩。4、創造性,預見思維是對未知事物的探索,這種思維的建構主要形式是創造性聯想,是一種由共性探討個性的思維過程。
關于領導者的預見思維,毛澤東有著精彩論述。毛澤東在黨的七大上指出:什么叫領導?領導和預見有什么關系?預見就是預先看到前途趨向。如果沒有預見,叫不叫領導?我說不叫領導。坐在指揮臺上,只看見地平線上已經出現的大量的普遍的東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領導。
只有當著還沒有出現大量的明顯的東西的時候,當桅桿頂剛剛露出的時候,就能看出這是要發展成為大量的普遍的東西,并能掌握住它,這才叫領導。所謂預見,不是某種東西已經大量地普遍地在世界上出現了,在眼前了,這時才預見;而常常是要求看得更遠,在地平線上剛冒出來一點的時候,剛露出一點頭的時候,還是小量的不普遍的時候,就能看見,就能看到它的將來的普遍意義。
中國有句名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其意是說,事業的成功,基于科學的預見。可以說,科學預見作為一種超前藝術,對于企業領導來說,如同鳥之于林,魚之于水,大廈之于基石。領導者具有科學預測能力的主要表現是:
其一,科學預測。遇事思之于前,行之于后,精心籌劃,周密組織,能夠從最壞處著想,向最好處努力,善于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始終代表著正確的方向。其二,把握全局。對事物的發展有全面的了解,能夠把握各個方面的內在聯系,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關鍵環節。其三,善抓苗頭。思路清晰,頭腦敏銳,能夠見微知著,把可能發生的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獨具慧眼,善于發現和扶持新生事物,形成事業發展的有利態勢。其四,留有余地。深知“過猶不及”的道理,能夠瞻前顧后,把握適度,使工作處于主動位置,進則有路,退可回旋。
領導者的預見思維同一般人思維相比,更帶有全局性、長期性、綜合性、挑戰性等特點。預見思維是領導戰略決策的前提條件,要努力提高主體的預見思維能力。其實,領導者的預見思維啟示就是所謂的前瞻力,就是看別人看不到的地方,算別人算不清的賬,做別人不愿做的事,這在一般人眼中是傻子才會干的事兒,但我們作為企業領導,還真就要有點“傻子精神”。譚老師認為,要增強領導的預測能力,必須在思想方法上樹立“三觀”——
一是樹立全局觀,避免片面性。胸中無全局,處事必離譜。看待事物,要有全面的觀點,善于看到事物的本質和全部,既能看到有利條件,又能看到不利條件,而不是“一葉障目,不見森林”,僅憑一知半解或者看到事物的某一方面、某一側面,就對全部進行預見、評價或指導,這樣必然會出現錯誤。
特別是一些新上任的企業領導,如果不作深入細致調查研究,就不可能了解和掌握全面情況。如果下車伊始,就盲目預見、指手畫腳、亂發議論,就會對今后的工作產生不利的影響。二是樹立聯系觀,避免孤立性。要學會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既能看到事物的外在聯系,又能看到內在聯系,既能看到橫向聯系,又能看到縱向聯系,否則,處理問題就可能失之偏頗。一個企業領導廉政建設上出了問題,聯系起來既有主觀上放松了世界觀改造的問題,也有客觀上制度不健全、監督不力、警示不夠、懲治不嚴、教育不到位的問題。
三是樹立發展觀,避免靜止性。事物在不斷發展變化,形勢在不斷發展變化,我們的思想認識也應隨著發展變化了的形勢而發展變化。要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看到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這一趨勢,看到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發生的重大變化,以變革精神應對變化。
三顧茅廬后,諸葛亮終于被劉備的誠意感動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劉備。諸葛亮看到劉備這樣虛心請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劉備談了自己的主張。他說:“現在曹操已經戰勝袁紹,擁有幾百萬兵力,而且他又挾持天子發號施令。這就不能光憑武力和他爭勝負了。孫權占據江東一帶,已經三代。江東地勢險要,現在百姓歸附他,還有一批有才能的人為他效力。看來,也只能和他聯合,不能冒險以武力進攻。”
接著,諸葛亮分析了荊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陜西、甘肅、湖北、貴州的一部)的形勢,認為荊州是一個軍事要地,可是劉表是守不住這塊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廣闊,向來稱為“天府之國”,可是那里的主人劉璋也是個懦弱無能的人,大家都對他不滿意。
最后,他說:“將軍是皇室的后代,天下聞名,如果您能占領荊、益兩州的地方,對外聯合孫權,對內整頓內政,一旦有機會,就可以從荊州、益州兩路進軍,攻擊曹操。到那時,有誰不歡迎將軍呢。能夠這樣,功業就可以成就,漢室也可以恢復了。”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辟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于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后來,人們把這件事稱作“三顧茅廬”,把諸葛亮這番談話稱作“隆中對”或“草廬對”。
從上面的案例可知,戰略是對客觀事物的總體趨勢和規律的反映,諸葛亮在三分天下的著名言論中體現了預見思維。因而,作為領導者的預見思維,必須從客觀事物全局出發,對事關全局的未來實踐或當前實踐的未來后果事先估計。古人說:“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事者,不足以謀一時”。說的是,人們想問題,辦事情,一定要樹立全局觀念、長遠觀念,要培養戰略思維,這就要求預見思維的主體必須把全局作為領導者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有所進有所退”、“有所為有所不為”、“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等等,說的就是照顧全局的大道理。另外,三國中,曹操的預見思維也很出眾。曹操目光如炬,群雄并起,魚龍混雜中,曹操卻能獨指劉備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操更能在孫權初露頭角時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察已洞入之能,實乃石破天驚。
企業領導如何提升預見思維?企業家需要學習!是呀,企業的靈魂是文化,企業家素質對 企業文化 建設的成敗起著關鍵作用,企業家的知識、智力、現代化文化素質決定了企業競爭力和發展程度。
時光飛速流轉,現代社會的發展加速度在呈幾何倍數的加快,公元前世紀的從步行發展到牛車、馬車用了幾千年,發展到汽車、火車只用了幾百年,而到現代的飛機只用了幾十年,古代的實物記數方式到竹鑒記錄用了無數萬年,到造紙、活字印刷用了幾千年,再到電子計算機技術用了幾百年,你沒見現在的電腦技術是一年一變樣,幾月一升級嗎,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一切都在加速的發展著,而作為企業領袖人物的你,作為企業靈魂人物的你是否也在與這個社會一起在發展,而要獲得企業的快速進步與發展你似乎更需要預見思維,這就需要什么?兩個字,學習! 企業領導只要始終保持學習、憂患、創新、奮斗的狀態,就會有一種比較高的人生境界。王國維對文學創作提出了三種境界,實際上我們企業領導也要有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是“昨夜西風凋敝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指站的高一點,望的遠一點,這樣才能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無論多么復雜的事情也就看得比較準確了;第二種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是指要有一種奮斗的精神,要創業,就要吃苦,要有所作為,就必然要有所奉獻;第三種境界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指經過一番奮斗后,你必然會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