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離子》中的《麋虎》一篇,講述一只老虎緊追一只麋鹿,麋鹿跑到山崖邊,跳下山崖,沒想到老虎也跟著跳下去,麋鹿與老虎皆墜崖而死。
郁離子說:“麋鹿跳下山崖是不得已的事。前有山崖,后有老虎追殺,麋鹿進退皆是死,跳下山崖或有萬分之一的生存機會。至于老虎,前進與后退都是自由意志選擇,并非面臨不得已的困境,卻追隨麋鹿跳下山崖。引誘老虎跟隨跳崖,也算是麋鹿計謀成功。老虎的下場,可以成為貪婪而暴虐的人永遠的借鑒!”
以今日來看,“盲從跳崖的老虎”何嘗不是我們 企業管理 者必須引以為鑒的明鏡。
近年有些產業進入了白熱化的競爭階段,整個產業由第一名領導者開始,到第二名、第三名甚至所有產業競爭者,無一幸免地全部交出巨額虧損的成績單。這樣的競爭情況,似乎顛覆了我們原本預期產業領導者應該有能力獲利的歷史慣例。
的確,有的時候企業領導者面對業績的壓力,很容易迷失在數字追求中。很多操盤者做報告時,經常用很長的篇幅敘述競爭者的價格優勢,如果不降價,就會喪失市場份額與領先優勢,來說服公司決策層降價。
商業競爭最初級也是最直接的手段就是降價,但是這個行為卻有可能只關注眼前利益,損害長遠發展的機會。作為品牌的領先者應該另辟蹊徑,比如,給消費者提供更多的價值,或者提供更多的選擇,來開發市場與消費者的潛在需求。
如果行業的領導者也進入只以價格取勝的境地,那整個行業將會滑向惡性競爭、巨額虧損的泥潭,從而損害整個行業正常有序的發展。
從某個角度來看,產業的第一名領導者或可稱為“老虎”,而較小的競爭者或可被視為“麋鹿”。最近幾個龐大的產業,似乎都發生了“麋鹿”與“老虎”共同跳下山崖的情況,對“老虎”而言,不知是真無其他選擇的無奈,還是“忘了剎車”與“剎不住車”的慣性,或者只是盲從?
作為“麋鹿”的企業,可以選擇練成“功夫熊貓”的功夫來對抗“老虎”,或者找到一處可以躲避“老虎”的生存之處;而作為“老虎”的企業,獵殺“麋鹿”固然是成功方式之一,但若“麋鹿”選擇跳下山崖,“老虎”也許不需跟著跳崖,可以選擇改變方向,另覓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