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世界任何其他地方的企業家相比,中國的企業家更愿意將企業的經營和戰爭、政治相提并論,在后者眼里,企業經營就是一場戰爭,就是政治斗爭。沒有人去研究這個現象背后的內在本質。我想,中國企業家的這個心態一方面與中國人好斗的性格有關,一方面可能和他們生存的環境有關。
中國人創造了象棋和圍棋,但是廝殺更為激烈的象棋在中國最為普及;撲克牌傳到中國后,也是以斗地主、挖坑等戰斗性強的玩法在民間深入人心;麻將的產生,更是讓中國人的好斗特點找到了陣地。
于是,有人說中國的足球、籃球等項目不行,根本原因是那是集體項目,需要合作配合。反過來看,乒乓球、羽毛球、體操等靠個人發揮的項目在中國的確最為強大,這些項目的國家隊實力在世界上也是長盛不衰。
愛斗而缺乏合作,這到底是不是中國人的弱點呢?
清朝的閉關鎖國與八旗子弟的內斗很有關系,軍閥的混戰也是內斗,國共斗爭、建國后的文化大革命等都是內斗……
看來,中國人有斗爭的習慣,雖然其中有很多人是斗爭的受害者,但是他們似乎還是熱衷于斗爭。翻開中國開放以來的企業發展史,我們就會發現,很多行業的斗爭都是人與人之間的斗爭,都是企業家之間的斗爭。
在中國,有很多企業家崇拜毛澤東和胡雪巖,但崇拜企業家祖師爺范蠡的卻是少數,為什么?
范蠡主張以和為貴,講究的是智慧得財,可以說是商人中的大智慧者;而胡雪巖實際上是一個依靠行賄取得特權的生意人,如果在今天,他會將很多共產黨員拉下水,自己也要被砍頭;毛澤東“槍桿子里出政權”思想很被中國企業家推崇,因為現在40-50多歲之間的主流企業家人群曾經生活在“毛時代”,這個比較容易理解。
范蠡、胡雪巖和毛澤東各自的思想構成了當代中國企業家復雜的心性,所以中國企業家階層的人性特點也基本可以分成以上這么幾類,而更多的則是這三種思想交織著的企業家。
牛根生和鄭俊懷(原伊利集團董事長,有中國“乳業教父”之稱)斗,最后成就了一個強大的蒙牛,鄭俊懷后來鋃鐺入獄。據說,牛根生等人湊了一點錢去看望鄭俊懷的妻子,對她說:“我們都是他的老部下,你看看家里需要我們幫忙嗎?”這個舉動最后被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是牛根生在落井下石,看鄭俊懷的笑話。
人最大的敵人其實是自己,可以說“與自己斗,其樂無窮”,但是,這個世界真正有大智慧的企業家卻是少數。
現在流行的價值觀是“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甚至有很多專家和學者說要通過立法來消除中國先富裕起來的一批人的原罪。他們認為,如果不追究原罪,中國的企業家可能最后都是“胡雪巖”,那樣中國的企業就失去了一種好的企業發展文化,而全是商人投機文化了。我看,這也是斗爭的結果。
也有思想認為,“成王敗寇”的財富觀已經成了一場洪流,沒有人可以阻擋得了。這又是一場斗爭,是和自己斗的斗爭。
據說有人建議張瑞敏將海爾改制后發展成私營企業,原因是中國的私營化浪潮已經席卷了很多國有企業,甚至有投資機構愿意為張瑞敏的管理層收購海爾提供所有的資金支持。
張瑞敏反問道,改制后有什么用?來人無言以對。
我始終認為,和柳傳志相比,張瑞敏的境界要高一層。在齊魯文化的王道和霸道斗爭中,他從創業到現在始終很從容。張瑞敏打敗了自己的心魔,成就了海爾今天的輝煌;柳傳志也成功了,也打敗了自己的心魔,成就了聯想今天的輝煌。可是這兩個企業的輝煌有所不同,一個是無欲的,一個是有欲的。
有人對這兩家企業的未來表示擔心,擔心這兩個企業未來會轟然倒塌。我覺得沒有必要擔心,因為一場斗爭結束后,必然會有新的斗爭浮上來。
從胡潤的排行榜上看,中國富豪逐漸年輕化了,逐漸向年輕人轉移了。分析這個富裕階層,我們就會發現傳統產業的財富開始向互聯網、能源和地產等產業轉移。而這三個產業相同之處就是占據了強勢的資源,包括土地、礦山和人才。很顯然,土地和礦山的斗爭多少滲透著血淋淋的東西,很激烈;而人才卻大多是依靠文化和思想團結的,這個斗爭滲透的是“和為貴”的價值。
中國人說“富不過三代”,原因就是企業傳到第三代領導人的時候就缺乏了斗爭的精神,缺乏了野性。中國人還說“三代出貴族”,原因就是到了第三代的時候才真正能夠深入文化和思想,才能夠真正達到某種境界。兩個“三代”,給了我們兩個信息。我們到底是要斗爭、要野性,還是要和為貴、要貴族?
這個問題讓很多企業家的內心深處十分矛盾和痛苦,也讓很多人無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