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重要來源是周代以前的文物典章制度,其中記錄著從傳說中的堯、舜、禹三圣王到夏、商、周三朝代的治理國家的經驗教訓。“德治”,是儒家區別于其他各個學派管理思想的最突出的標志。孔子說:“用道德來治理國家,領導者就會像北極星一樣,在一定的位置上,別的星辰都環繞并拱衛著它。”(“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依靠領導者的以身作則,進而對下屬和民眾實行道德教化,正是儒家所強調的“為政以德”的管理手段。
儒家市場經濟是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新階段,它兼顧利益與道德、競爭與合作、個人與團體、效率與人性、技術與人格,將自由、民主、人權、法治與人本、仁義、信用、中和等思想結合起來,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道義感、使命感、責任感、氣節精神,以及厚德載物、自強不息、愛國主義的精神運用于市場經濟的文化建設,促使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與環境和諧發展。
企業管理 哲學是企業在市場經濟中取得成功的基礎,企業管理哲學是指企業在市場經濟的一切活動中要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并以此贏得消費者的信任,是企業確立價值觀必須納入的內容。當前中國企業一個突出問題便是誠信缺失。企業“誠信”缺失危害很大,甚至是許多中國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因為誠信缺失,致使企業品牌一夜倒塌。作為全球五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安達信,三鹿和如今的雙匯就是最好的明證。
“誠信”,就是誠實守信。許慎的《說文解字》說:“誠,信也。”又說:“信,誠也。”二者的意思完全一樣。在中國古代,最早將“誠”與“信”連用的是春秋時代齊國名相管仲。他提出:“中情信誠則名譽美矣”(《管子·形勢解》);“賢者誠信以仁之”(《管子·勢》);明確提出:“先王貴誠信。誠信者,天下之結也”(《管子·樞言》)。認為誠信是凝聚人心、使天下人團結一致的精神基礎。
偉大的商業游戲需要偉大的誠信,偉大的誠信造就偉大的商業和商人。做人和經商的最高理念、最高規則、最高能力和最高境界是堅持誠信,是至誠至信。做大做強企業的成功法則和制勝之道,也是如此。企業管理哲學、企業信用、企業形象是企業無形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企業都把提升企業管理哲學、企業信用、企業形象視為擴大企業財富、增值無形資產的投資行為。實踐證明:企業信用、企業形象工程是促進企業經濟增長和精神文明的有效手段。
誠信倫理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是企業的道德基礎。在企業價值觀的塑造中,“誠”是企業聚心之魂,“信”是企業立足之本,誠信理念是中國化 企業文化 建設的重點之一。也是企業生存的根本。我國古有“無信不立”之說,《論語》中孔子說:“人無信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信是企業道德經營的必備要義。儒家常講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的先決條件就是誠信。
可以說,一個人的人品如何直接決定了這個人對于社會的價值。而在與人品相關的各種因素之中,誠信又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微軟公司在用人時非常強調誠信,我們只雇傭那些最值得信賴的人。去年,當微軟列出對員工期望的“核心價值觀”時,誠信(honestyandintegrity)被列為一位。甚至可以說,誠信是大多數企業對員工最基本的要求。一些企業根本不會去雇用沒有誠信的人。如果一個員工發生了嚴重誠信的問題,他會被立刻解雇。
春秋時代王室衰微,諸侯爭霸,諸子百家們便周游列國,為諸侯出謀劃策,在推銷自己的政治主張之際,獲取個人職位、金錢和名聲。而今,國內變革 開發,大一統的計劃經濟雖頑固不化,但畢竟大勢已去,企業成了經濟的主導。于是乎,為企業家出謀劃策的咨詢師們,或挾洋自重,或本土獨創,紛紛找尋與服務自己的盟主。
諸子百家,真正留名于后世者,只有十家,分別是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和小說家。后來,小說家被去除,剩下九家,俗稱“九流”。若是把現今的咨詢與諸子百家對應的話,陰陽家、儒家、道家,屬于戰略咨詢的范疇,立足點高,販賣的是思想,只畫藍圖,卻不為國家強盛負直接責任。法家、縱橫家,則對應于 營銷 咨詢,既要搞定君王的思想,更好管好干部、軍隊和經濟,一句話要對王國的經濟和軍事強盛負責任。而墨家、農家、醫家,則是廣告傳播,形而下的具象服務,就事論事,簡單直接。那么,今天我們的講座就圍繞著儒家、孔子思想展開論述。
著名企管專家譚小芳老師(官網www.tanxiaofang.com)了解到,2011年1月11日,一座總高為9.5米的孔子青銅雕像在國家博物館北廣場落成,天安門地區又添文化新地標。變革 開放30多年后,華夏民族碰到了前所未有的認同問題。過去2000年中困擾中國社會的痼疾再次顯現。人們自然地想到了用同樣悠久的儒家學說去應對。經濟的繁榮和思想的貧乏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孔夫子勉為其難,再次披掛上陣。孔子會發現,這一次賦予他的使命幾乎是無法完成的,他要為現代人找到新的核心價值觀以及新的精神寄托。核心價值觀是現代社會秩序和游戲規則的倫理學基礎,而社會精神要滿足現代人對人生意義的探求。畢竟小康生活只是延續生命的手段,對于亙古不變的問題—人為什么活著,溫飽加深了而不是緩解了精神上的焦慮。
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學者開始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中國一些成功的 經理人 在談及自己的成功之道時,不約而同地指出,孔子學說中蘊涵的真理和智慧教會了他們如何與人打交道。以“仁”的學說為核心的古老的人本主義思想,正在沖擊傳統的企業管理的利潤和效率優先理念,并使后者發生脫胎換骨的蛻變,由此帶來席卷 現代企業管理 的一場革命。
孔子是一位影響中國,也影響世界的文化名人,他的學說中蘊藏著真理和智慧。研討他的“仁”學,“人”的智慧,使欲成為成功人士的經理們正確地協調人際關系、企業間的關系,從而走向輝煌。孔子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的魅力何在,而他的智慧是什么呢?孔子乃一介布衣,既非教主,也不是上帝的兒子,甚至可以說,是一個現實中的失敗者;然而,他卻以自己七十三年的人生,穿透了中國兩千五百年的歷史;用一生坎坷的命運,創造出古今中外最溫柔、最詩意、最無可替代的哲學。
著名企管專家譚小芳老師(預定孔子管理智慧學習 ,請聯系13733156404)了解到,有些中國人,曾經留學外國,思想已趨成熟,他們對儒家所持的態度與觀點,都顯得心悅誠服。由此我認為儒家思想是具有其中心性,也可以說有其普遍性的。儒家思想的中心性與其人道精神之基本的吸引力,其本身即有非凡的力量。任孔子去世后數百年間政治混亂思想分歧的時期,儒家思想戰勝了道家、墨家、法家,自然派思想及共產派思想,以及其他林林總總的學派。在兩千五百年內中國人始終奉之為天經地義,雖然有時際遇稍衰,但終必衰而復振,而且聲勢益隆。
與儒家思想抗衡者,除道家在公元后第三至第六世紀盛行之外,其強敵莫過于佛教,佛教多受宋儒所宗仰。佛教雖無玄妙精微,在儒家人道精神及知識論的闡述上,也只能予以修正,然后即將重點移至儒家經典所已有之某些觀念上,而予以更充分之重視,但也并不能將儒家思想根本推翻。這也許是純由于孔子個人多年來的聲望地位使然,但是儒家心中非凡的自負,對本門學說精當之信而不移因而鄙棄佛教理論而側目視之,或者始予寬容,當時的情形可能正是如此。儒家也以平實的看法否定了莊子的神秘思想,世以此等平實的思想鄙棄了佛教的神秘思想。譚小芳老師表示,今天,儒家思想遇到了更大的敵手,但并不是基督教,而是整套的西方思想與生活以及西方新的社會思潮,那么,作為國內企業界的一員,作為一名中國企業家,您能從儒家、孔子思想中獲得哪些管理、運營上的啟發呢?譚老師認為,具體如下——
一、做好表率
孔子的一位朋友要出任地方行政長官了,就跑來問孔子:“孔子啊孔子,你是一位智者,你說我這個地方行政長官該怎么當啊?”孔子說,老朋友啊,搞管理很容易,也很不容易,我呢只能告訴你九個字:“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什么叫先有司呢?先有司,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首先自己要做好表率。我想啊,自己做好表率起碼有兩個意思:第一是自己要出色地、專業地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第二是要在工作狀態和職業精神上給下屬帶一個好的頭。這也是做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創業者和管理者,他們抱怨自己的同事和下屬不能勝任自己的工作:或者無法完成任務,或者不能以最好的質量完成任務,或者在工作上無法做到全力以赴、精益求精。但是,他們自己有沒有想過:他們自己有沒有達到這樣的要求?沒有為他們的下屬做好一個好榜樣?從一定意義上講,有什么樣的領導者就有什么樣的下屬,有什么樣老板就有什么樣的員工,有什么樣的管理者就有什么樣的下屬。所以,如果你的管理工作遇到了問題,你首先要想一想:自己做的怎樣?
二、誠信經營
人無誠信不立,家無誠信不和,業無誠信不興,國無誠信不寧。晉商縱橫世界商業500年,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大商幫,靠得是“誠信”經營理念。晉商首先講的是做人,而后才是做商。商人如果沒有道德,制度沒有任何用處。晉商豐德票號遭受國外勢力壓迫頻臨破產時,為給儲戶兌現,大義凜然,把積攢了13代的財富拿出來,真正震撼、感動了中國人。
企業的經營智慧,不是小花招,而是大胸懷。足球假摔本身沒有什么了不起,凡是觀看的都一清二楚,裁判也會掏牌,如果太過分,直接紅牌罰下場。樓市、房價可以不降,但別愚弄老百姓,也玩假摔這一套。要漲就漲,要降就降,光明磊落,在市場面前沒有什么可裝的。
2000多年前,孟子就說過“得民心者得天下”。企業家的經營智慧在于,是市場逼著你降價,而后被老百姓唾棄,還是主動讓利老百姓,贏得市場的民心?地產老總們,你們必須做出決策。毛澤東用一生波瀾壯闊的革命歷程,深情的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當絕大多數的 房地產 企業背離人民愿望的時候,有沒有企業家敢于站出來,創建老百姓買得起的房子呢?譚小芳老師表示,樓市假摔,摔得是企業家的良知,市場憤怒了,必將掏紅牌。
人們為何拋棄誠信,為人處理誠信始,商誠則興,商奸則衰,治國理政以誠信為本,人類發展史的重要課題,誠信歸來,路在何方,誰來拯求誠信危機?文章的前面,譚小芳老師先與您分享一個《論語》里面的經典故事: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一個國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穩,需要哪幾個條件了。孔子回答,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子貢說:老師,三條太多了,如果不得已必須去掉一條,你去掉什么?孔子說:去兵。子貢說:老師,如果還要去掉一個,你去掉哪一條?孔子說:去食。因為“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這是孔子對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的經典論述,社會、家庭無不如此,而應用到企業之上,更有異曲同工之妙。筆者記得臺灣地區的領導人馬英九講過一句話,“人笨拙點可以慢慢教育、但是人品有問題就是誠信的問題”由此而見,政治家將人品視為自己的政治生命,同樣也要求我們企業界的朋友在管理進程中,要慢慢去樹立自己的職業道德、樹立自己的人格魅力、樹立自己的行業價值觀。
三、以禮治企
“經濟發達國家都有自己的管理模式,歐洲有歐洲的管理模式,美國有美國的管理模式,日本有日本的管理模式,中國在若干年后要成為發達國家,一定也要有自己的管理模式,我覺得儒學完全可以與實踐管理相結合,中學明道,西學優術,且要中西合璧。也即是——以禮治企”。
孔子將古人祭祀禮儀中的“禮”從宗教范疇推廣成為人文世界的行為規范。“禮”不僅是等級社會的外在形式,而且與人的內在理性結合在一起,使“禮”的實踐成為人的內發行為,達到自我控制,“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筆者在感性的“仁愛”基礎之上,推行理性的“禮”,即為管理的規范與制度。儒學作為中國古代最有影響力的學派,在思想上形成了“仁”與“禮”的一種張力結構,運用到國家政治實踐中,成為指導性的原則,曾取得卓越的管理成效,深受儒學影響的國人,從思想上具備認同的基礎,筆者強調說可以治理國家的思想,肯定是可以管理企業的。不管是 國學 ,還是禮儀,我們最終的目的是提高素質——那么,企業家應具備怎樣的素質?東西方文化的國家各有相近或相異的看法,譚小芳老師認為,作為中國式的企業家,以下條件和素質供參考:
◆個性、氣質修養。特別是志氣、毅力與事業心最為重要。
◆政治思想素質。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銳性,順應潮流和趨勢。
◆競爭素質。企業家的競爭素質是企業家的創造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體現。
◆道德情操素質。形成優秀的職業道德和工作風格是企業家發揮知識、才能作用的重要保證。
◆身體素質。良好的身體素質是企業家成長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企業家做好領導工作的最基本的條件。
◆善于利用“外腦”、重用專家的素質。善于發揮智囊組織的作用是提高企業聲譽和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心理素質。堅忍不拔,富于創新,敢于承擔風險,在任何困境中勇于開拓進取是企業家應具有的普遍心理素質。
◆社會活動素質。
具有高超的社會活動與交往的素質,特別是精通與靈活運用公關、人際交往、禮儀等方面的技巧和方法。◆知識素質。企業家應具備較高的現代化的經濟、技術知識,眼界開闊,思路敏捷,敢于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和成功的管理經驗。
◆能力素質。企業家要掌握管理企業的多方面能力和技能。如決策能力、思維能力、分析能力、組織指揮能力、協調能力、用人能力、及自制能力等。技能方面主要有:文字技能、語言技能、外語技能和計算機操作等方面。只有具備以上現代企業家的素質,才能使企業家真正成為:事業的探險家、經營的戰略家、腳踏實地的實干家、管理的藝術家、學術淵博的科學家和頗具風度的外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