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人才與留住人才之間的關系看似簡單,但許多公司一邊不斷地招聘人,一邊卻聽任人才大量流失。持續不斷地大量招聘新員工常使企業疲于奔命,甚至出現企業效益的下滑。你的公司若留不住人才,就必然要付出更高昂的代價。然而,許多公司和企業仍然認識不到員工本身所具備的就是一種無形資產。美國哈尼根公司的總裁莫里斯說:“如果雇員桌子上一臺價值2000美元的臺式計算機不見了,公司一定會對此事展開調查。但是如果一位掌握著各種客戶關系、年薪10萬美元的經理被競爭對手挖走,就不會進行調查,員工們也不會被叫去問話。”
那么這種情況要嚴重到什么程度,公司才會幡然醒悟呢?我們知道,員工離職是人才市場化的重要標志,我們不可能設定太多的條條框框去限制他的流動。“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保持適度的員工流動率能夠不斷為企業帶來新的活力,淘汰不合格員工,引進高素質人才,推動企業早日實現組織愿景。但是,如果員工流動超過適當的比率,企業缺乏一個比較穩定的員工隊伍的支撐,尤其是沒有對組織保持忠誠的知識型員工的支持,企業必然會因缺乏人才而面臨被市場淘汰的風險。因此,企業應充分認識到人才流失對企業經營的巨大風險,而不再僅僅是作為個案進行管理,必須上升到組織戰略的高度,建立一整套針對人才流失的 危機管理 機制,從而避免優秀人才的流失可能給企業帶來的巨大損失。尤其作為企業直接的用人部門及各層管理人員,更應把員工離職管理作為工作職責中重要的一項,貫徹到日常工作中去。
能聚人者以一當十,能留人者以一當百。是千方百計到處去招人、挖人,而招來的人最終也難以留住,還是把眼光放長遠些,多做些實實在在的工作,把自己現有的人才培養好、籠絡好,相比之下,把有才能的員工留下才是 人力資源 管理的重點。
然而,很多時候在如何界定員工離職原因或怎樣有效留住員工時,我們的管理人員過多的看重了員工在提出離職請求時使用的一些聽起來很有理由的“經典原因”,那些歸結起來無外乎是個人原因、薪金原因和職業發展等的理由,盡管讓很多管理人員都猜測這些是用于搪塞的借口,但還是會對這些理由深信不疑并接受,即使有所懷疑,也不會去深入探究或尋找避免方案;或者即使采取改進措施,但由于受員工表面離職理由的蒙蔽,其結果往往不能對癥下藥,經常開錯藥,治錯病或治標不治本,企業員工照樣以“合理”的表面理由向企業提出辭呈,員工流動情形也就會變得日益嚴重。甚至最終企業的管理人員也會無可奈何的認為是企業給自己的權限太小,無法滿足員工提出的福利待遇及職位晉升上的要求。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