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和創新問題不是個學術問題,而是個現實問題,我們就現實問題。我們從馬云的“三把刀”說起,馬云是當代企業家的楷模,甚至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精神領袖。馬云的“三把刀”是指湖畔精神、“仇恨”MBA以及本土殺手。所謂“湖畔精神”指艱苦奮斗的精神、做就是與眾不同、小公司精神;“仇恨”MBA主要是指MBA跟創業型價值觀格格不入,MBA是大企業的價值觀;馬云還被稱為“本土殺手”,他具有全球視野,同時非常懂中國;其次,他擅于在劣勢中創造機遇,這是創業者必備的素養。最后,馬云不拷貝美國的模式,而是擁抱變化,敢于挑戰變化。
中國企業的問題、中國市場的問題必須根據我們的實際情況來研究。這30年以來,中國企業是怎么成功的?從民營企業的角度來說,我們以浙商為例,浙商的成功從來不是哪個理論、哪個學問指導他成功的。浙商的成功是實踐的成功,是在反對傳統的經濟學,反對傳統的經營管理學中取得成功的。在實踐的過程中,以浙商為代表,形成了中國本土企業經營管理的規律,現在尚未上升到理論。
那么,中國版的MBA在哪?
首先,要洋為中用,古為今用。什么樣的MBA才有價值?中國版的MBA才有價值,而不是美國版的。我們從來不拒絕任何理論,但不能在皮毛上講,要真正把握其實質內容。對于創業企業來說,照搬書本知識是無用的,螞蟻不要去學習大象走路。
農夫山泉是個非常優秀的企業。他的老板鐘睒睒有次做訪談節目,有教授提問道:“像可口可樂這樣的優秀公司,只以一個品牌為主。而農夫山泉公司怎么用了如此多的商標?如農夫果園等。你如何看待單品牌和多品牌的關系?”鐘總回答說:“我沒考慮過這個問題。不管是單品牌、還是多品牌,消費者要不要買我的東西,是最重要的。”這往大里說,是兩條不同的路線。一是從市場出發,堅持市場路線;一是從教科書出發,教科書往往有標準答案,然而市場,卻沒有標準答案。農夫山泉給我們的啟示是:經營管理沒有標準答案。
企業經營,講究的是變化中的智慧。一個企業能否生存和發展,是基于以下八個字:“此時、此地、此情、此景”。不同的國家,文化不同,整個土壤都不同。所以,我們提出,經營無定式,管理無模式,要以變應變。做企業,要有三個視野:向外看、向前看與向內看。要看外部市場需求什么,未來消費需求是什么,未來產業格局變化是什么。
我們學管理,要向毛澤東學習。毛澤東的哲學是如何從小到大。弱勢企業如何打敗強勢企業,實現自己的成長。課堂上講的是強勢企業怎么做,假設的前提不同。然而,這是否意味著要終極MBA?我認為,企業經營管理確實是有學問的。首先,我們要反對對西方的迷信,反對對西方的教條主義,反對言必稱MBA。西方的國情、市場、社會不同,假設的前提也不同。許多人沉溺于數字、模型、概念不能自拔,原因在于找不到本質,使人昏昏。
作為創業企業的弱勢企業如何生存?強勢與弱勢,實在是水火兩重天。對于創業初期的小公司來說,活下來并賺錢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比大而空的戰略更重要。革命需要浪漫主義,但更需要現實主義。
因此,要改造我們的學習。首先,讀書要有兩大功夫:要讀進去,也要讀出來;第二,把很厚的書讀薄。
對于讀MBA的學生來說,要有強烈的問題導向。首先要知道企業存在什么問題,生什么病吃什么藥,首先要知道補什么;其次要知道,未來五年,企業的發展需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