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族企業傳承接班過程中,對于家族與家族企業治理的忽視,往往會導致家族企業在傳承和戰略發展方面的失敗。徐鵬悲傷,不僅僅是因為上市計劃可能付諸東流,更重要的是他受到家庭內部成員的挑戰,經過多年的努力,他雖然從父親手里掌管了公司的權力,但卻沒有建立起自己的領導力,更沒有在家族公司內部建立起完善的治理結構。
在一個典型的非家族企業中,雇員、經理、所有者或者董事的角色往往是由不同的人扮演。但在家族企業當中,一個人往往有多重身份,這些身份背后又有著不同的激勵因素,因此家族企業的治理會更加復雜。因為家族成員對于家族企業可能有著不同的職責、權利和期望,這種情況有時會導致各種問題和沖突,這些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必然會影響到公司的傳承與發展,比如文中迅捷的上市計劃。
對于徐鵬來說,需要站在更高的層面考慮徐氏家族企業的治理結構問題。雖然徐鵬的父親在家族成員之間明晰了股份,形成了家庭董事會,并強調重大戰略問題以家庭董事會表決方式決定,但徐鵬的遭遇表明,徐氏家族董事會恐怕沒有起到強化家族治理、溝通的作用。家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加入企業的家族成員逐漸增加,他們對于企業運營和戰略會有不同的想法和意見,就像文中徐鵬與徐凱關于生產與外包的意見,與妹妹關于公司上市的理解。
在家族企業中建立起必要的溝通渠道和機制,設定家族成員之間的規則,預防潛在沖突,保證公司的整體發展方向,是家族治理的主要目的。
良好的家族治理結構應該要做到:
1)能夠向所有家族成員傳遞家族的價值觀、使命和愿景;
2)向家族成員通報企業的挑戰、業績和戰略方向;
3)就家族成員的雇傭、紅利分配以及其他規則進行溝通并監督;
4)建立正式的溝通渠道,允許家族成員提出他們的想法、期望和問題;
5)將家族成員聚在一起,共同做出某些重要的決定。
建立這樣的治理結構,將幫助家族成員彼此之間,尤其像徐氏父母兄弟姐妹那樣介入企業運營的家族成員之間的信任,增進家族團結。
面對未來,“悲傷”的徐鵬也許應該值得慶幸的是,在上市之前就遭遇到了家族治理的問題。其實,徐鵬應該明白的是,弟弟和妹妹反對的并非是他關于公司業務戰略調整,他們在意更多的是自己的角色、期望和想法沒有得到充分的尊重,以及他們的角色和期望沒有得到有效計劃 ,造成這種沖突局面的原因,也正是因為徐氏家族董事會沒有形成有效的治理結構所致。
所以,徐鵬以大哥的身份,在家族成員對一些問題缺乏共識和理解的情況下,直接將一些問題提到家庭董事會上表決是不恰當的。公司上市有早有晚,但是家族成員之間的矛盾和分歧則越早解決越好。徐鵬應當在父親的幫助下,重新界定家庭董事會的功能和議程,推動家族成員之間有關徐氏家族企業的愿景和戰略的討論,討論并界定每個家族成員的角色、能力、責任以及家族治理的流程。
要成為眾人認可的具有領導力的帶頭大哥,徐鵬還要做更多,他需要記住:親人是需要信任的,而良好的治理結構和流程則是他的朋友。(作者系全球家族企業網絡FBN亞太分會中國區總裁《哈佛商業評論》特邀點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