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企業總會計師、財務總監來說,信息化系統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需加強的環節是什么?某集團財務總監蘇俐給出的答案是:成本管理。
信息化助成本管理效能提升
蘇俐對信息化技術情有獨鐘,同時他還是一位從普通會計成長起來的資深財會人士。如此豐富的經歷使蘇俐對于企業信息化建設有著深刻的認識。
“目前,國內企業的管理水平已經登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眾多的企業已經步入到了信息化管理的時代,或者已經意識到了這方面需求,ERP的使用在現代企業已經很廣泛。”蘇俐說。
蘇俐把企業信息化管理看作是支撐現代企業先進管理的基石,其中的成本管理更是重中之重。“成本是生產耗費的補償尺度,是制定價格的依據,是進行經營預測、決策和分析的重要依據,還是考核評價業績的指標。”蘇俐認為,成本管理模塊是ERP系統中樞神經,是企業信息的最大集合地,是評價ERP成功與否的“顯微鏡”。ERP系統中的產品數據、計劃數據、物流數據、工藝數據等眾多的數據流最終將匯集到成本管理模塊,由此而得出企業的成本、利潤等高端的信息,為企業經營管理決策提供簡練而重要的數據支撐。
蘇俐說,伴隨企業信息化管理的不斷發展,信息化、數字化成本管理自然被提到重要位置,多年來成本管理領域中的許多疑難問題因為有了數字化信息平臺而涌現出諸多解決方案,過去許多想都不敢想的解決方案現在都可以實現了。
成本信息化管理“尚不如人意”
正因為信息化軟件在企業經營管理尤其是成本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國內很多企業都在上馬信息化項目,其中一些大型企業不惜成本引進了國外的知名品牌ERP軟件進行成本管理。
但蘇俐在做了一定范圍的調查后發現,很多企業的ERP應用成功率卻并不高——這些企業的ERP應用中往往標準成本模塊已經就緒,但成本差異模塊幾乎沒有成功案例,主要因為其成本差異分配是系統外手工操作,ERP系統并不能自動計算出產品的實際成本。同時,系統運行的投入,無論是軟件本身價格、還是實施咨詢價格以及支撐硬件系統的價格都非常高,但實際效果卻并不能與高投入成正比。
“套餐式的管理軟件功能強大,但為了適應眾多不同的行業,其產品的復雜程度也越來越高。一個裝備制造行業的企業并不需要其他行業的經驗,卻要為一些并不需要的功能付費。同時,這些高端軟件也對硬件條件要求苛刻,可謂是花錢多、辦事少。”蘇俐說。
不僅如此,蘇俐還認為,在企業信息中產品成本信息應該是最高機密,在大量使用國外的信息化產品的領域,國有企業、民族工業等已經沒有秘密可言,企業的財務、資金狀況以及其他企業技術、經濟信息均有可能泄露,這對我國企業參與全球企業競爭來說是“非常不利和被動的”。
應引入“責任成本管理”
針對目前企業ERP系統應用中面臨的問題尤其是成本管理難題,2009年,蘇俐作為項目主要負責人之一,與長春稅務學院副教授曹曉雪承擔了世界銀行貸款項目——“中國會計變革 ”課程開發課題之一的“產品成本與責任成本核算相結合的方法”,提出了“責任成本差異法”的責任成本管理概念。
據介紹,“責任成本差異法”以數字化為手段進行進行責任成本管理,在企業信息化系統的支持下,將定額成本法、標準成本法和責任成本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通過標準成本及其各項差異的計算和分析,使企業在同一信息技術平臺下同時提供企業對外的產品成本和企業對內的責任成本信息。這既滿足財務會計的需要又滿足責任會計的需要,幫助企業從“丟掉的定額成本法、執行不了的標準成本法、非常渴望的作業成本法”的困境中解脫出來。
蘇俐告訴記者,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以及企業的經營行為,有著與國外截然不同的特殊情況,國外相對成熟的ERP軟件并不一定能與中國企業完全契合,中國企業也很難發展出類似在信息化系統中引入“責任成本管理”的理念和方式,國內企業不必盲目追捧國外大品牌ERP軟件,畢竟適合國情、適合企業需要的信息化系統才是企業真正急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