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的興起,改變著企業所運用的經濟資源的形態和結構。在不少企業中,無形資產和智力資本已經取代了實體性、貨幣性資產和資本的主體地位。著名的會計史學家邁克爾。查特菲爾德曾說過:“會計的發展是反映性的……會計是適應一定時期的商業需要而發展的,并與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財務會計與財務報告總是要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隨著用戶需要的改變而改變的。那么,如何改進現行方案中的具體問題呢?
(一)增加財務報告的披露信息
1.增加自愿性信息
企業通過多披露信息可樹立良好的形象,提高籌集資金的能力,并可降低籌資成本。當企業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發行證券時,詳細披露能夠增進投資者對會計信息的理解,克服因不同會計準則的差異而造成的理解障礙。
2.社會責任信息
概括地說,企業社會責任信息一般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企業經濟效益及其分配情況;(2)人力資源的投資和使用情況;(3)對所在社區的貢獻;(4)改善生態環境的貢獻;(5)產品或服務的性能與安全。
3.非財務信息
非財務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企業經營業績信息;企業管理當局對財務和非財務信息的分析;對企業主要股東、董事會成員、主要管理人員的組成和變動情況的說明;企業業務經營范圍、企業的發展目標、企業的競爭對手、產業結構對企業的影響等企業背景信息;企業面臨的機會和奉獻、企業管理當局的計劃等前瞻性信息。
4.衍生金融工具信息
這些信息主要是:揭示衍生金融工具所采用的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包括運用的確認標準和計量基礎;關于利率風險的信息;關于信用風險信息;關于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的信息;預期未來交易的套期保值信息等。
5.分部信息
未來的社會,乃是企業大型化、集團化和跨國兼并、跨國經營更頻繁的社會。企業若能分別揭示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分布信息,則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正確評價企業未來的發展態勢。
(二)改進財務報告的結構和形式
1.在現有財務報表外增加補充報表
(1)增加分部報表。作為合并報表的一種必要補充,可以補充報告企業主要分部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目前編制分部財務報表已經成為國際會計慣例。
(2)區分“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核心信息”是基本會計報表(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中所包含的、主要的、正常和持續經營的業務所形成的信息,“非核心信息”是基本報表中所含的、次要的、非正常的和不再持續經營的業務所形成的信息。把非核心信息從核心信息中分離,使信息使用者在閱讀信息時針對性強,有助于信息使用者的決策。
(3)區分“金融性資產和負債”與“非金融性資產和負債”。可以預計,到21世紀金融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將進一步提高,現行的按流動性標準區分資產和負債的方法將不能體現各類資產或負債的特性,而按金融和非金融性進行分類則可以做到這一點。
(4)推廣“簡化財務報告”。簡化財務報告是現行財務報告的摘要和導讀,對那些無法詳細閱讀和研究現行財務報告的使用者很有幫助。與傳統的財務報告相比,簡化財務報告有以下幾個特點:披露形式不完全按照會計準則和會計原則;只反映企業主要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一般沒有附注;篇幅彈性大,可長可短,也不一定要用數字表述,短語和圖形形式亦可。
2.擴大基本報表的范圍
(1)增加增值表。增指表的內容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增值額的形成,它通過銷售收入減去外購材料和勞務以及折舊計算得出;二是增值額的分配,包括職工工資、本期留存收益、長期借款利息、所得稅、股利分配。增值表的格式可采用報告式,也可采用賬戶式。
(2)增加“全部已確認的利得和損失表”。這是英國ASB在1995年推薦的。隨著企業經濟業務復雜化,企業投資和經營風險增加,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的損益項目越來越多,如衍生金融工具被廣泛地應用,它所包含的未實現損益金額在全部損益總額中所占比重可能非常大。應用“全部已確認的利得和損益表”,就可以起著匯總一個企業全部損益項目的作用。
3.增加其他財務報告
在財務報表能容納更多的信息之前,利用其他報告披露不能納入財務報表的信息就成為一種必然選擇。社會責任報告的披露方式主要有:目錄法、成本支出法、成本效益法、項目管理法和目標會計法等。目錄法也稱敘述法,它主要利用文字描述企業生產經營的社會影響。成本支出法是將所有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支出列示在同一張表上,不區分自愿性成本支出和非自愿性成本支出,也不列示成本支出所產生的社會效益。成本效益法是利用貨幣計量單位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對社會產生的影響。項目管理法是通過列示成本支出和文字說明等來反映企業某社會性項目的執行情況。目標會計法是以貨幣性信息和非貨幣性信息來說明企業預期的社會責任目標的計劃情況和實現情況。
(三)改進現行報告模式
現行的財務報告實際上是一種通用財務報告,它提供給不同使用者以相同的報告,并將不同企業的財務報表予以標準化。所以,它本質上是一種大批量生產模式。
然而,由于企業的各利益相關者的角度不同,他們的信息要求也是多樣化的。而且由于:(1)使用者的目標和方法不同;(2)被估價的資產不同;(3)報告公司的環境不同;(4)使用者的信息偏好不同,所以使用者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更何況很難事先確認使用者的所有信息需求和他們的決策模型,因此通用財務報告的局限性日益顯著
財務報告:應該告訴你多少信息?
- 上一篇 > 小公司生存法則之掌控現金流
- 下一篇 > 企業合理避稅運用的各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