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片面追求“熱門”產業,不顧客觀條件和自身能力,無視國家宏觀調控對企業發展的影響。二是對項目的投資規模、資金結構、建設周期以及資金來源等缺乏科學的籌劃與部署,對項目建設和經營過程中將要發生的現金流量缺乏可靠的預測,倉促上馬。一旦國家加大宏觀調控力度,收緊銀行信貸,使得建設資金不能如期到位,企業就面臨進退兩難的境地,甚至造成巨大經濟損失。近幾年來許多企業所投資的鋼鐵、電解鋁、水泥等項目由于資金困難而夭折,或“割肉”賣出或成為永久性“在建工程”,不僅企業自己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也將一些銀行拖入泥潭。
(二)資金短缺,融資困難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由于投資規模小、資本和技術構成偏低,在融資的過程中遇到許多的困難,為此制約中小企業的發展。融資困難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來自于企業自身的素質,中小企業規模小,自有資金不足、信譽不高、信用等級普遍較低;另一方面,國有商業銀行對固定資產投資貸款審批權限過于集中,加上目前不良貸款比重較高,收貸難度大,而國家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方面目前尚不健全,使得金融機構無法對不良經營行為進行有效防范,為降低貸款風險,金融機構不得不持謹慎的態度。其次,中小企業沒有民間融資渠道,在民間投資較多的地區大多數是采取民間集資的辦法來解決資金問題,完全靠個人信用和高利息,融資成本很高,風險相對來說要大得多。由此造成中小企業的資金嚴重不足,投資能力相對較弱,阻礙了中小企業的發展。
(三)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觀念陳舊
一方面,中小企業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權與經營權的高度統一,企業的投資者同時就是經營者,這種模式給企業的財務管理帶來了負面影響。中小企業中相當一部分屬于個體、私營性質,在這些企業中,企業領導者集權、家族化管理現象嚴重,并且對于財務管理的理論方法缺乏應有的認識和研究,致使其職責不分,越權行事,造成財務管理混亂,財務監控不嚴,會計信息失真等。企業沒有或無法建立內部審計部門,即使有,也很難保證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另一方面,企業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質差,管理思想落后。有些企業管理者基于其自身的原因,沒有將財務管理納入企業管理的有效機制中,缺乏現代財務管理觀念,使財務管理失去了它在企業管理中應有的地位和作用。
(四)管理基礎薄弱,內部控制不嚴格
由于中小企業管理模式集所有權與經營權于一身,這就使得企業在決策和經營管理方面帶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缺乏一套比較規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財務控制方法。一是對現金管理不嚴,造成資金閑置或不足。二是應收賬款周轉緩慢,造成資金回收困難。原因是沒有建立嚴格的賒銷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應收賬款不能兌現或形成呆賬。三是存貨控制薄弱,造成資金呆滯。四是重錢不重物,資產流失浪費嚴重。不少中小企業的管理者,對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資產等的管理不到位,財務管理職責不明,資產浪費嚴重。
(五)財會人員素質偏低,高級財務管理人員缺乏,財務機構設置不合理
大多數中小企業財會人員都沒有經過專門化、系統化的知識教育,無證上崗的現象極其嚴重。財務與會計不分,沒有專職的財務管理人員,財務管理的職能由會計人員或企業主管人員兼職,導致內部管理混亂,責任不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