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頻繁使用政策工具無疑進一步加劇了人們對通脹的預期和人民幣升值的預期,衡量投資回報率時,企業應側重考慮這些因素的影響
2010年是貨幣政策發生重大轉變的開端,央行近3年來首次動用加息工具便連續加息兩次;另一方面,年內央行6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其中,在年底32天內便有3次上調,調整后存款類大型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已達18.5%的歷史高點。
所有的動作,無不顯示出央行收緊流動性、抑制通脹的決心,而中國的貨幣政策也將由此前的“適度寬松”,轉向2011年的“穩獎,并由此步入升息通道。這一切,給企業的財務管理帶來了新的變化。
為什么實施”穩獎的貨幣政策?
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給中國造成的壓力,2009年,中國采取了“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貨幣供應量和銀行信貸規模呈跳躍式增長態勢,大量信貸投放讓2009年貸款余額達40萬億元、新增貸款達9.59萬億元的歷史高位。而2010年以來,前11月新增信貸7.46萬億元,已逼近全年信貸目標7.5萬億元。
貨幣量和流動性的高速增長,為中國經濟平穩、快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保障,但也帶來了一系列負面效應:流動性過剩,民眾對通脹的預期上升,資產市場的泡沫迅速膨脹,尤其是房地產市場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
過熱的經濟有必要降降溫。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極端動蕩的狀態已有所緩和之際,央行副行長胡曉煉表示,“中國經濟增長勢頭進一步鞏固,完全可以通過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本文開篇列舉的一系列大動作,便是對該政策轉向的最好詮釋。
因此,筆者認為,貨幣政策回歸“穩獎,包括對貨幣供應量M2增速的調減,不過是對之前在危機中應運而生的”寬松“的一種修正和清理罷了。與1997年的”穩獎不同的是,現在再講“穩獎,無疑就有著收緊的意味。
企業財務管理面臨挑戰
企業的財務管理,主要是針對企業資金的籌集、使用和分配活動的管理。”穩獎的貨幣政策直接表現為資金流動性收緊,也意味著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命脈受到威脅,筆者認為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從融資角度來看,首先,融資難度增加了。中國大部分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和民營小企業,資金仍然來源于銀行貸款、票據貼現、簽發匯票等銀行業務,而這些資金的取得又依賴于銀行自身擁有的可支配信貸額度。因此,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全國貸款總規模壓縮導致商業銀行的信貸額度下降,勢必將加大企業從銀行融資的難度。
這種難度的增加,一方面,體現為在可支配信貸額度受到控制的前提下,銀行等金融機構勢必進一步優化其貸款結構,為了防范金融風險、避免不良資產的增加,資金將更多流向國有大中型企業或是信譽度高的上市公司,這便擠壓了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小企業的貸款份額。
融資難度的增加,還體現為隨著存款準備金率的上調,面對相同額度的存款,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可支配部分,會由于上繳央行的額度增加而降低。這樣一來,若再面臨類似經濟狀況的貸款企業,“穩獎政策下金融機構對貸款申請的審核力度將明顯加大,嚴格的審查程序無疑抬高了企業貸款融資的門檻。
其次,融資成本也提高了。2010年年末的兩次加息、以及2011年還可能再運用的調整存貸款利率的價格型工具,直接增加了運用貸款方式融資的企業的利息支出。就2010年前11月新增的7.46萬億元信貸額為例,貸款利率上調0.25個百分點,將新增企業利息總支出85億多元。對于主要依靠銀行貸款來生存發展的企業而言,融資成本大幅提升,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他們的市場競爭力。
另外,需要依靠票據貼現方式獲得短期融通資金的企業也將受到影響。受存款準備金率上升的限制,銀行可以通過調高貼現率來控制其金融風險及信貸額度,因此,同等額度的票據申請貼現,在”穩獎政策下一方面增加了企業的貼現成本,另一方面又降低了融通到手的資金額。雖然,相對貸款利息支出而言,這部分成本較低,但也是為短期融通資金設置了障礙。
再者,融資的靈活性下降。“寬松”的政策下,企業“借新債還舊債”是比較容易實現的,也不妨礙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但一旦央行收緊流動性的力度加大,在信貸規模受限的前提下,到期貸款想直接轉期、或是因投資需求要臨時申請貸款就變得困難起來。
同時,隨著存貸款利率的提高,市場平均投資報酬率上升,在資金流動性收緊的一系列措施下,企業利用其他融資渠道融資的難度也將相應提高,各種融資渠道間相互協調變得困難。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首先,投資進度減緩。當融資遭遇瓶頸時,隨后的投資必然受到影響,特別是對于那些資金緊張的中小企業而言。因此,前期已敲定投資方案的項目,由于資金問題可能被迫壓縮或擱置,機會成本增加;而前期尚無計劃的,即使現在面臨好的投資項目,也可能因為融資困難而“忍痛割愛”,這樣一來,中小企業在行業中的競爭力又進一步被削弱了。
其次,占用資金增加了。現代企業往往采取賒銷模式來占領市場,但高額應收賬款背后的風險在資金流動性收緊時將體現得愈加明顯,盡管應付賬款占用額度將相對對沖一部分。同時,應收賬款占用的大量資金也不容小覷,在企業資金量不足時,機會成本將顯著上升。
此外,國內通脹壓力巨大,頻繁通過貨幣政策工具來抑制通脹,短期內容易進一步促發大家對通脹的預期,由于政策調整的效果總是滯后,受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的影響,一方面,企業的生產成本增加;另一方面,企業的產品銷售市場又因物價過高而不容樂觀,進而抬高了存貨的資金占用額,企業流動資金的流動性將隨之下降。
化挑戰為機遇
面臨如此多的困難,企業將如何平穩度過降溫的2011年呢?
筆者認為,在目前的國際局勢下,“穩獎的貨幣政策仍然為企業生存發展帶來了機會,若能利用這一時機趁機清理前期擴張遺留的問題,優化投融資結構,夯實市場競爭力,就能為企業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矗
雖然,央行連續加息旨在收緊國內的流動性,但由于歐美日3大國家經濟仍在實行”零利率“或低利率政策,美國定量寬松的貨幣政策也將延續,因此國內加息將直接造成境內外利差進一步擴大,大量”熱錢“將涌入市場;另一方面,中國在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變革 ,人民幣對外升值的預期持續增強,也導致”熱錢“伺機而動。對于那些通過貸款或股權資本融資變得困難的企業而言,這種尋求高收益的套利資本便是一種新的融資渠道,運用得當的話,先動優勢將為企業帶來高額利潤;但若風險控制不嚴格、對沖措施不到位,”熱錢“進入也會造成企業甚至國內經濟的虛假繁榮,泡沫終會因該資本的高流動性和短期性瞬間破滅。
按目前的貨幣政策取向,中國經濟的增長勢頭并不會因此被壓制,這意味著央行總的信用供給規模不會發生太大變化,信貸縮緊的部分,將可能通過債券等形式來補充。因此,貸款遭遇瓶頸的企業,不妨考慮轉而利用債券融資。但其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定期付息的壓力仍然需要企業通過合理融通短期資金來消化。
經歷了近兩年信貸高速擴張的企業,如前文所述,投資規模的擴大可能導致存貨、應收賬款占用資金過高。在目前融通資金困難、”開源“受限的環境下,降低成本、減少浪費、提高產品質量、并加速資金周轉效率,便成為企業”節流“的關鍵,也將提高企業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企業前期已獲得的貸款額度,已然成為一種稀缺資源,在后期的項目建設中資金運用應更加謹慎。目前,頻繁使用政策工具,無疑進一步加劇了人們對通脹的預期和人民幣升值的預期,衡量投資回報率時,企業應側重考慮這些因素的影響,特別是房地產企業和從事進出口貿易的企業,注定要面臨巨大的挑戰。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商學院會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