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實踐研究證明,通過培育和提升人們的情緒調節與抗壓能力,不僅可以提升人的心理素質,預防和減少惡性的社會心理事件發生,更能夠提升人們的幸福感,激發人們生活工作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其全部潛能,實現社會、企業和個人的可持續和諧發展。
互聯網+時代我們每天都可以從手機上看到大量的“心靈雞湯”、“人生箴言”、成功人士的“語錄”等等,許多人表面上什么“道理”都懂,為什么“知行不合一”思想行為上沒有任何改變呢?這些“知”,只是意識層面的“淺知”,而不是潛意識層面的“真知”,潛意識決定我們人格的整體特征,包括性格傾向、情緒反應、思維歸因、行為方式等,也就是說,內在潛意識的情感沒有觸動,一個成年人人發生任何真正的改變都是不可能的,起碼是不可能長久的。所以,我們身邊能說到的人很多,做到的人很少,能夠做到還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解決心理問題講大道理是沒有用的,必須要用心理暗示進行潛意識溝通,心靈的觸動和升華是一個成年人發生改變的心理基礎和前提。
我們要建立心理問題預防為主的理念,給人們心理健康帶來影響的往往并不是產生壓力的表面原因,而是面對壓力所采取的態度。一個人面對壓力的反應,不僅僅與社會體制、周邊環境、工作內容、制度和考核有關,更與當事人的抗壓能力、情緒自我調節、團隊的支持有關。要解決人的壓力問題,首先要找到真實原因,做到對癥下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調查系統的數據:97.4%的各行業管理者聲稱“壓力很大”;80.5%的企業經營者有時或經常煩躁易怒; 92.6%的現代人有時或經常疲憊不堪。美國聯邦職業安全與健康局的數據:90%的人認為他們工作壓力很大;86%的人聲稱經常由于工作而導致心力交瘁。日本快速增長的企業中,有70%的企業都經歷過員工心理疾病導致生產產能的損失。
現代企業的員工心理不夠堅強。面對挫折和困境不善于調節心態,而我們許多組織在人們情感關懷方面并沒有做到位。實際上,心理素質的提升不僅關系到人的自身發展和組織的穩定,更關系到創新型社會的發展問題。
隨著競爭環境日益激烈,組織員工面對逐漸增加的工作壓力,容易出現挫折感、喪失信心等不良心理狀態。而人的心理困擾會導致缺勤率和離職率增加,士氣、效率和服務質量下降,進而影響組織績效,損害組織形象。職業心理健康問題表現在:認知障礙、不能集中注意力、難以承受的工作壓力、情緒困擾、焦慮和抑郁、憂慮和失落感、職業前途黯淡、缺乏自我控制力、不良嗜好、暴力傾向、家庭或婚姻生活失敗、環境適應能力差、人際關系困難、甚至自殺念頭。
心理素養是可以后天培養的,經過科學的訓練和培訓,能有效提高個體的心理素質。過去企業對人的管理只是知道薪酬、考核、培訓、福利等,而現在企業管理需要掌握員工的心理健康,心理意識常識,如何早期發現心理異常等。
發展和提升心理服務和心理素養,可以大幅度提高人們自我價值的實現及員工的工作熱情,為組織注入新的活力,創建和諧進取的企業文化。
提供心理健康解決方案是組織為員工設置的一套系統的、長期的服務項目,旨在幫助員工解決各種心理和行為問題,幫助改善組織的環境和氛圍,降低組織管理難度,最終提高員工在組織中的工作績效。
課程目標:
用正確、理性的認知模式管理壓力與不良情緒;
掌握壓力與情緒的自我管理方法與技巧;
煥發工作與生活的熱情,建立融洽的社會關系與工作關系;
提升幸福指數與工作滿意度,提高工作績效與職業競爭力;
建立正確的思維模式,視壓力為動力,積極樂觀的對待生活與工作;
調整到積極、健康、快樂的狀態;尋找生命的原動力,增強自信。
備注:根據不同企業不同層級不同學員的需求差異,授課內容側重點不同。
授課特點:大量生活工作實際案例,使學員在心靈的體驗感悟中升華自己。
課程大綱:
創新首先是自我思維方式的重新界定
心理學與我們 心理學與生活
如何體現學習培訓的作用和價值?
為什么說給成年人講大道理是沒有用的?
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學習的渠道方式選擇有很多,如何把握?
情緒會影響態度,態度影響認知,認知影響判斷,判斷決定選擇
為什么是潛意識決定性格、情緒、思維歸因、行為方式
情緒如何生成,又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工作?
為什么首先需要改變的是授課老師的思維及授課方式?
突破傳統思維的束縛 走出自筑思維的迷宮
“醞釀效應”中的頓悟、開悟,對成年人學習的重要意義
潛意識情感的“觸動”是成年人改變的開始
情商首先是情緒的管理
壓力與情緒的概念及壓力與情緒管理的重要性
情緒及壓力產生的來源及情緒表現形式
壓力造成的現象 認識壓力(壓力源)
心靈的溝通 “心病”自己治---“格式塔療法”
憂慮的成因 積極面對壓力
壓力管理 (毅力:無可取代的美德)
比智商、情商更重要的素質:意志力
現代人心理現象分析 什么是“現代流行病”?
抑郁情緒≠抑郁癥
拖延心理學 拖延特征
誰偷走我們的幸福感?
積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輔導 積極心理療法
積極的自我形象 積極暗示與自我溝通
職業心理健康表現 典型職業心理問題
如何干預心理危機
什么是“心理資本”?
心理資本評估≠傳統心理測評
制度、工具、培訓、考核等不能解決心理“內因”問題
行為風格與價值取向在組織中的應用
人本管理 塑造彈性心理
認識潛意識 潛意識與潛能開發 人的潛質
常見心理“不適應癥” 心因性疾病 心理補償到心理升華
ABC情緒理論
洞悉情緒背后真正的“誘因”
情緒“自我調控” 情緒“盲點” 學會“移情”
認治療法與接受、承諾療法 認知歸因與情緒反應
情緒短路與情緒管理 情緒周期
期望管理與情緒管理
減壓的“3R”原則 逆境商(AQ) 挫折理論
適度的“孤獨” “傷感”也有益處 “寬恕”治愈傷痛的良方
人際關系敏感多“自問” 什么時候容易有嫉妒心理?
停頓一下腳步,讓心靈呼吸
品味現在 接受現實 公平理論
幸福感:人生終極目標 打好手中的牌
愛是心理成熟的重要標志 情感滿足
生理、心理健康:事業成功的保障
人性管理 情景心理 “心理契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