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由于王總指揮式的管理已經成了多年的習慣,眾多“汗牛充棟”式的管理制度成了“花瓶”,大家還是習慣聽從王總的口頭指示來工作。于是,公司經常出現這樣一幕:所有部門員工,不論是行政、人力、 銷售 、財務、生產等,一起在廠區裝貨、卸貨。但即使如此,企業效率仍然不高,一些員工利用王總出差,王總及其家人不在的時候,遲到、早退、出工不出力等時常發生。企業發展遭遇瓶頸,五年前,企業已經做到了2個多億的規模,可五年后,銷量仍然徘徊不前,企業成了長不大的“侏儒”。
什么阻礙了企業成長
鴻運公司到底怎么了?是什么原因阻礙了該企業的快速成長與發展呢?
案例中,鴻運公司之所以遭遇發展的“天花板”,其實跟這家企業老板,也就是公司王總的經營和管理模式有很大的關系。由于這家企業是王總一人帶領大家辛辛苦苦做大的,他待企業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舍不得放手,因此,一直采取家族化的管理方式,企業老板就是“家長”,很多事情并不是靠規章制度、靠流程來行事,而是靠指揮、靠命令來維持企業的運轉。但這種“人盯人”的制度,本身就有問題,它最大的缺陷就是造成企業的運營模式的不可復制性,一旦企業老板出了問題,企業就有可能導致萬劫不復。因此,如果企業做成了“一個人”的企業,那么這個企業是做不大,做不久的。一個長期發展的公司,一定要靠流程、靠制度,也就是要靠系統來使企業成為百年品牌,要把企業做成所有人的企業,做成大家的企業。只有如此,企業才能基業長青,才能做強做大,才能永續經營。 那么,企業如何才能突破流程化、制度化的門檻,讓企業成為規范化、制度化的現代化企業呢?
企業要建立流程化管理。什么是流程呢?流程就是我們做事的時候,為了節省時間,提高效率,而講究的先后順序,即一件事情我們“先做什么、接著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怎么樣的工作順序最有效率。而流程化的管理,就是通過優化流程,提高組織及個人工作效率,通過提高效率,借此提升效益。一個企業,隨著規模的不斷壯大,人員的逐步增多,原來賴以發展的流程有可能會成為進一步發展的障礙。比如,原來靠指揮、命令,雖然能夠提高辦事效率,但隨著部門的增多,層級的增多,這種指揮式管理流程就會出現信息漏斗效應。同時,還容易讓下屬推諉責任,因為很多事情都是老板你一個人做了,還要主管做什么呢,一旦出現失誤,他就會找理由去搪塞,這其實就是管理流程出了問題。
如何再造企業流程其實,企業要想依靠系統來做事,就必須要建立流程化,明確工作的部門歸屬、人員歸屬、流程歸屬,一切照章辦事,就可以避免“誰都負責,誰都不負責”現象的出現。同時,對于成長中的企業,當發展到一定階段,遭遇增長瓶頸的時候,作為企業老板一定要反思是否流程出了問題,是否流程老化而降低了運營效率。這個時候,作為企業老板當重新審視企業的管理流程,如果確實是流程出了問題,就需要進行“流程再造”。
什么是企業流程再造呢?企業流程再造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在美國興起的管理變革浪潮。根據它的創始者哈默和錢皮的定義,企業流程再造是“對組織的作業流程進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徹底的再設計,以求在成本、質量、服務和速度等各項當今至關重要的 績效 標準上取得顯著的改善”。
再造是指對企業流程進行基本的再思考和再設計,以期取得在成本、質量、服務、速度等關鍵績效上重大的改進。它包含兩個關鍵點:一是根本性,企業要實施流程再造,就不能存留因循守舊的想法,那種認為只要略加修改現有的流程就可以的想法是錯誤的,修修補補只能是亦步亦趨,而難以取得理想效果。因此,企業必須跳出原來的傳統框框,針對企業的實際需要來進行,它甚至需要對部門、人員進行再設計和內部調配。二是徹底性,所謂徹底性,就是指在企業的流程再造過程中,不因為利益團體的阻撓而妥協,甚至半途而廢,而是針對企業實際制定的再造模式,不折不扣地去執行,哪怕會出現暫時的“陣痛”。它體現的是一種真正的“徹底性”。比如,華為在快速發展期,就通過把IBM全套流程制度先照搬過來的方式,先全盤吸收,然后再逐步改進,慢慢變成自己的東西,最終實現了流程再造的“鳳凰涅”。
企業要實施制度化管理。中國有句老古話,叫“無規矩不成方圓”。一個企業要想長治久安,要想讓工作井然有序,就必須要實施制度化的管理。就像人本身就有惰性,有一些不好的習慣,要想把大家的思想、習慣,都統一到企業的行為規范當中來,就必須要制定與之相關的系列規章制度。但在現實當中,很多企業往往都制定了規章制度,有的企業甚至制定得還很多,但很多企業往往是制度制定的“巨人”,執行的“矮子”,很多企業的規章制度甚至成了“花瓶”,成為了老板的“制度”。中國的企業需要在制度化方面加以提升與進步,要逐步實現企業內部的“法制化”進程,靠“人治”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企業必須要靠“法制”來保證企業健康有序地運行。
防止陷入哪些誤區
在實施制度化建設過程中,企業需要防止一些誤區。
一是大而全,很多企業喜歡模仿別人,甚至把一些同行業比自己優秀的企業的規章制度照抄照搬過來,這本來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問題的關鍵是他們“生吞活剝”,毫不消化地“全盤接收”,而不能有效結合。
比如,筆者曾經遇到過這樣一家食品企業,把一線品牌的規章制度、管理報表不加修改地全部照搬過來,結果造成制度沒法實施。為何?制度有人制定,但缺乏相關部門及人員監督執行,也就是缺乏執行的管理平臺,給 營銷 人員下發了很多管理表格,但也因為缺乏相應的管理部門及其人員跟進,造成表格無人查看及考核,以致造假風盛行。三個月后,這套管理表格工具全部作廢,可謂勞神傷財,白白浪費了很多資源和費用。
二是“閉門造車”,很多企業的規章制度之所以流于形式,可操作性差,有時跟制定者關起門來定制度有很大的關系,他們往往幾個人一合計,制度就出來了,結果由于缺乏“群眾基礎”,造成下邊“偽執行”,甚至根本就不執行。因此,要想讓制度能夠得到很好的貫徹執行,設計制度時,就一定要邀請員工代表參與制定,因為他們參與了,才更便于他們理解執行,同時,自己參與制定的制度,更應該帶頭遵照執行。筆者曾經看到過一篇文章《美國的窮人為何不鬧事》,原因是什么呢?制度、法律甚至連總統都是自己選出來的,還有什么理由去鬧事呢?
企業要想更好地制定規章制度,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制度以簡單易行為標準。制度不在于多,而在于實用。制度再多,如果不實用,仍然起不到威懾效果。
二是制度的完善要循序漸進。切不可不顧自己的發展規模、員工素質等狀況,一下子制定出很多規章制度,讓員工無所適從,制度的完善要有一個過程。
三是制度要量化、細化。制度要想更好地執行下去,要與員工的績效收益也就是工資掛鉤,怎么掛鉤才能便于考核呢?那就是盡可能地讓制度量化、細化,以方便考核與執行。
四是制度要進行學習 。不要以為你的制度員工都理解,對制度進行詮釋以及對員工進行學習 也必不可缺。
五是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作為管理者,要做規章制度遵守的模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有自上而下都遵守了,制度才能真正地被貫徹和執行。
總之,企業要想永葆青春活力,就必須要建立流程、管理流程,就必須要制定制度,制定切實可行的制度。企業只有實施了規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才能總結出一套可以復制的模式,才能讓企業的基因代代相傳,才能真正地打造百年企業、百年品牌,從而保持活力與活性,為企業的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作者系資深學習 師,成功歷練的本土實戰營銷專家,中國品牌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