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冠球
我們公司現在最擔心的,不是危機什么時候結束,而是新一輪經濟起飛的時候,我們靠什么跟上去。
40年來,我做了三件事:一是從作坊起家建立了規模企業;二是從田野走向世界,發展成跨國集團;三是從世界飛回田野,反哺農業。
一個鄉鎮企業靠什么發展這么快?一是黨的變革 開放政策為企業創造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二是我們不斷創新,不斷超越自我。
今天,我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訂單減少、市值縮水、匯率損失,國際化程度較高的萬向集團旗下的一些工廠,頭一回有了雙休,甚至“三休”。但半年之后,萬向集團的不少工廠又開始加班加點了,上半年的營業收入和利潤同比分別增長3%和66%。
為什么能這么快得到恢復?一是因為國家出臺的有力政策,刺激了內需;二是企業3年多前進行的主動調整,使一些高附加值產品貢獻了更多利潤。
危機遲早會過去,我現在最關心的是危機過去之后,我們靠什么贏得競爭?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布局十年后的發展,我們瞄準三件事:
一是堅持“實業”與“金融”結合。實業是基礎,基礎打牢,萬變不倒。但是,實業的發展一定要有金融支持?,F在,發生了國際金融危機,大家都在呼吁企業要回歸實業,但也恰恰是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使得中國金融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提前到來。
二是堅持“走出去”“引進來”。“走出去”“引進來”不僅不能動搖,還要以此為契機,通過大聯合大融通,提高我們的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在國際市場上我們還處于落后地位,發達國家那些大企業的很多經驗仍然值得我們認真學習。
三是堅持發展新能源。新能源一定是未來的大產業,通過十年的有效積累,我們新能源兩條產業鏈的布局日漸清晰:一條是1999年起步的電動汽車產業鏈,另一條是起步于2000年的清潔高效能源太陽能產業鏈。
有句老話,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然而,現在的動車組不一樣了,用的是動力分散技術,每節車廂都有動力裝置,所以又快又穩。在新的競爭格局中,原有的 人力資源 、產業格局、發展模式都會面臨新的變化,我們每個企業、每個崗位上的每個人都必須做好適應變化的準備,保持銳意創新的競技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