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美國拉斯維加斯,中國的電腦廠商TCL發布了一款造型與性能都相當引人注目的筆記本——Verone,在2006 CES展上刮起了一陣Napa旋風。同時,TCL數碼電子事業本部總裁楊偉強放言:“2006年是國產筆記本元年,TCL將會成為雙核迅馳時代國產筆記本的NO.1。”
事實果真如此嗎?2001年TCL借助Intel強力推出P4淘汰P3的時機,正式邁入中國PC的市場。但是,TCL電腦成長性又如何?甚至遠遠不如依靠低價起家的神舟電腦,就更談不上與中國PC巨頭聯想相比了。
事實果真如此嗎?2001年TCL借助Intel強力推出P4淘汰P3的時機,正式邁入中國PC的市場。但是,TCL電腦成長性又如何?甚至遠遠不如依靠低價起家的神舟電腦,就更談不上與中國PC巨頭聯想相比了。
時隔5年,舊事重演,楊偉強斷定Intel雙核的推動與當年的P4戰P3情形類同, TCL電腦全力以赴,希望能以雙核為籌碼,讓沉寂多年的TCL電腦打個漂亮的翻身仗。
讓人聯想到去年初的時候,TCL在全國大張旗鼓打造全球首臺 女性 PC,轉眼之間,這套策略就放進保險箱里。為什么P4時代TCL一步領先之后就后勁不足?現在的TCL能否依靠NAPA平臺再次登上消費者選擇平臺?假使如此的話,TCL電腦能否保持領先的位置?
技術能否成為品牌發展的戰略核心?
作為高科技產品的筆記本而言,技術是支撐一個品牌發展的基礎平臺。換言之,若缺乏技術,就根本不能取得成功。但是,在當今的競爭環境下,僅憑借技術,也不能達到增強品牌競爭力的目的。
NAPA平臺并不是TCL的專利技術,正相反,它是Intel的專利技術,也就是任何一個廠家都會推動雙核迅馳的發展,TCL所采用的技術并不具備排他性和獨有性,實際的產品功能方面不具備任何獨特之處。
就目前來看,聯想、三星、Thinkpad、Inspiron、索尼、神舟、夏新,甚至蘋果等等已經相繼發布了基于NAPA平臺的筆記本,甚至清華同方、方正也推出雙核筆記本……
當各大筆記本廠商相繼跟進,同時推出NAPA平臺的筆記本之后,TCL電腦基于技術層面的競爭優勢從何而來?
競爭雙核,TCL有心有力嗎?
據楊偉強言,TCL認為NAPA平臺的推出是PC產業一個革命性的拐點,而TCL把它看做一個機會,并搶先占有這個機會。除了雙核的技術支持之外,TCL在液晶屏方面的價格優勢也是顯而易見。同時,TCL跟Intel合作建立3C實驗室,2年來一直在產品研發上下功夫,后積薄發。
換個角度看,NAPA平臺的推出,是整個行業升級,產品更新換代的結果,就正如PC從286、386、486……到現在的NAPA時代,搶先開發新一代芯片的產品只是占有戰術上的先機,而并不具備品牌戰略的優勢,也就是只有可能取得短時間內的成功,卻不能使品牌具備持久的競爭優勢,這也是TCL電腦基于P4時代的成功而后勁不足的根本原因。
至于液晶面板的價格優勢,帶給企業的是低成本,那么帶給消費者的是什么呢?低價格。但是,在消費者認知中,神舟已經是中國低價電腦的代表,自然也就成了消費者購買低價筆記本的首選了。而且,就神舟自身而言,其液晶面板也具有低價的優勢,那么,TCL若走低價路線,如何與神舟競爭?
即使TCL跟Intel合作建立3C實驗室,在產品研發上領先,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消費者對技術的認知又有多高呢?管理大師德魯克言,企業自身并不能產生利潤,只有當消費者產生購買之后,才能產生利潤。也就是,只有當消費者認識到TCL的技術優于聯想等品牌的時候,消費者才會優先購買TCL產品。然而不幸的是,消費者通常自己都不能評判技術的孰優孰劣,只能依靠自己的認知。而消費者的認知規律在于,大品牌的技術優于小品牌,專家品牌優于延伸品牌。這也是為什么聯想唯有PC業務做得最好,而其他業務被放棄的原因了。在中國,聯想、方正、神舟、七喜等都是電腦的專家品牌,TCL的技術優勢如何被消費者認知?
雙核的技術給大家是平等的競爭機會,但基于家電品牌的TCL卻不具備品牌優勢。在依靠品牌競爭的當今競爭環境下,TCL如何放言做到雙核的NO.1呢?
缺乏品牌戰略,TCL電腦難登頂峰。
TCL電腦存在的典型問題就是品牌缺乏戰略。戰略存在的意義就是保持一個品牌持久的競爭力。在當今的競爭環境下,表現在電腦領域,從早期的方正、聯想、實達等等,到后來的索尼、宏基、夏新、東芝等等,產品已經高度同質化,消費者面對電腦時,已經顯得產品高度過剩,此時,消費者購買決策主要來于消費者自身對各個品牌的認知。如,消費者認知中,TCL是一個彩電品牌,這也是TCL電腦,乃至TCL空調等延伸品牌得不到消費者認可的根本原因。
試想,當消費者面對聯想、神舟、七喜、戴爾等專業電腦品牌時,當產品本質差別不大時,是愿意相信專家電腦品牌還是彩電品牌呢?
TCL電腦曾經利用P4的機會成功過,但是,“彩電品牌”給消費者的烙印太深,即使機會擺在TCL面前,品牌戰略的缺失,導致TCL根本無法控制這個機會帶來的效益。
2005年3月份,TCL強力打造女性PC,這是一個不錯的區隔于競爭對手的概念,也是PC分化的一個機會,而這個機會不同于雙核的機會,雙核是沒有排他性的,并不屬于TCL,而是屬于所有的PC廠商,這個機會只是在沒有戰略統籌下的戰術性機會。而女性PC則是一個戰略機會。當時筆者曾撰文指出,女性PC應該看到筆記本發展趨勢,著力打造筆記本品牌,修剪臺式機,而且在產品設計上更體現女性化,甚至價格可以高過同等配置下聯想,在整個品牌建設過程中,將聯想反定位于男性PC,如此,女性PC就占據了戰略優勢,同時,不應該采用SHE副品牌戰略,而是在消費者心智中徹底退出TCL,著力打造SHE這一女性獨立PC品牌,形成專家品牌。不幸的是,TCL并沒有把握這個戰略性機會,而只是把它當作一個傳播概念。
如今,TCL又拋棄這一戰略性機會,返回到戰術性機會,導致TCL電腦再次失去戰略??梢钥隙ǖ氖?, TCL在雙核上也許能取得短暫(這個過程不會超過一年) 銷售 的突破,但很快就會停滯不前,乃至市場份額下降。
TCL雙核計劃,從技術、產品到品牌,都沒有競爭優勢,沒有足夠的理由讓消費者選擇TCL筆記本,欲要達到國產筆記本雙核頂峰,基本上不能實現。NAPA平臺只是一個行業技術進步的過程,并不是TCL電腦的救命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