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講華為,學華為戰略的都講華為的戰略方法論BLM(Business Leadership Model,業務領導力模型),或者DSTE流程(Develop Strategy To Execution 從戰略到執行)。華為內部資料也是大致如此,在許多華為的內部培訓材料中都會涉及BLM模型。
那么,BLM真有這么神奇的功效,它就是華為戰略的向導?
我認為不是的,BLM也就是一個做材料的模板而已,并不能對決策有很大的幫助。華為戰略的精髓是它的戰略思想,簡言之,BLM、DSTE是用來指導戰略部的員工如何寫材料的,華為的戰略思想是用來指導決策的。BLM、DSTE是戰略管理工具和流程,與決策關系不大,決策靠的是思想、原則以及決策者的見解。
1、什么是戰略?
人們說的戰略主要指較為重大的決策,它包括三個部分:第一,做什么,不做什么。如華為是否做汽車。第二,實現途徑。一旦決定做汽車,有收購、自研、合作等很多途徑,如何選擇?第三,節奏。很多做企業的都感慨,把握節奏比選擇賽道還重要,還難,因為把握節奏要在過程中做出很多選擇。
2、什么好的戰略?
華為前戰略部長方唯一概括的很好,他說好的戰略就是獲取訂單,不后悔。獲取訂單指的按照這個戰略干能夠獲取訂單,有能力把產品做出來,商業模式能跑通。不后悔,指過幾年之后復盤,不會說當初我要是如何如何就好了,因為決策是面向未來的,過幾年后悔說明當初考慮錯誤或者不夠周全。
方總還有一句補充,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或者知道做不到還不如不知道。方總的概括是比較典型的華為風格,企業必須做到,產生實際的結果才行,坐而論道那是學術研究。
3、華為的戰略階段
最大顆粒的劃分是兩個階段,從成立到2011年,20多年間主要是跟隨。這是中國企業乃至全球后發企業的普遍做法。2011年華為電信設備銷售超過了愛立信,成了電信設備行業的龍頭,并且這一年實質性的進入了手機行業,企業行業,開始了多元化擴張。從產品都經營模式都是同行未走過,或者已經失敗的路。
在任正非的講話中,2011年首次提到不確定性,2014年密集的提到不確定性,2016年總結出不確定性多路徑,多梯次探索,確定性飽和攻擊的中心思想。
就像絕大多數思想一樣,即是對現實實踐的總結,總結的好對實踐又有指導作用。如果能把這句話理解好了,領悟的透,對戰略的幫助極大,就算是華為也在不斷的深入理解,深化如何劃分確定性,不確定性,怎么樣多路徑探索,怎么樣飽和攻擊,尺度怎么掌握,等等。
4、華為經典戰略舉例
即使是跟隨時期,重大戰略選擇也是很多的,可以說一路走來,華為的戰略選擇多如牛毛,它基本上能夠涵蓋企業遇到的所有決策問題,我僅舉幾個例子說明。
輪子戰略,華為拓展海外市場其實是走了彎路的,因為面對未知的市場,你當初預計的市場并不一定能順利拓展,你也不知道哪壺水先燒開。所謂輪子戰略就是開著車去到處轉悠,哪個客戶愿意接待你,你就跟他談,爭取做成生意。因為當時你沒有太多的選擇,大多數企業拓展時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你有你的計劃,自然另有計劃。好的戰略都是樸素、實用、深刻的。
借機孵卵,華為云計算拓展。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安排,在實現途徑和節奏把握上堪稱經典。從資源條件上說,華為做云計算非常困難。首先,它沒有相關技術積累,作為對比,互聯網公司都有技術積累,設備積累。其次,華為沒有任何客戶基礎。阿里有下面一堆電商客戶,阿里對他們的需求也非常熟悉,騰訊則有一堆游戲客戶,華為啥也沒有。即沒有客戶,也沒有技術,進入這樣的市場是極為困難的。除此之外,華為還要顧及它的客戶運營商也要進入云計算市場,華為做這個就是跟自己的客戶競爭,這個決策是很難做的。另外,華為還不是買一堆服務器向外出租,做重資產業務。
華為選擇的路線就是小股部隊嘗試,理解市場,時間點大概是阿里2009年推出云計算服務的兩年后。然后,鼓吹倡導私有云、混合云,私有云其實更像系統集成,都是大項目的方式展開,華為擅長打大項目,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補齊技術和應用,提升公有云服務的能力。前兩年,華為的公有云已經有了一定的競爭力。華為又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停止私有云項目。不停止的話,是可以產生現金流,有項目做。但這種依賴又會讓大家攻打公有云市場的壓力不夠,自斷后路更有利于真正有意義的公有云項目推進。
如何再讀一下1998年發布的《華為基本法》,第一條就寫著:“通過無依賴的市場壓力傳遞,使內部機制永遠處于激活狀態。”這真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質,是一個非常核心的指導思想。相當多的公司沒做好,其實是因為有退路,有依賴。假如你還是大學教授,去辦企業,大不了還是大學教授,能辦好企業的概率就非常低了。你的對手也是人,不傾其全力做好的可能性非常低。
現在華為云市場份額已經來到了中國第二,大概是阿里的一半,用不了幾年,戰略反攻必然開始……。華為云的節奏,時機安排的都非常合理,戰略思想的指導作用也非常明顯。
逆變市場,光伏逆變器……
烏龜追上龍飛船。手機策略……
鴻蒙——不可為而為之……
華為的經典戰略十分多,又十分精彩。
5、華為戰略的核心思想
華為戰略最核心的思想包括兩個:
第一個,不斷驅動公司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任正非在1996年8月發表題為《勝負無定數,敢搏成七分》的講話中首次提出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過度。1998年頒布的基本法序言,任總寫的就是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過度,此后,經常提這個說法。
在1994年到2018年,任正非的200多篇講話中,有20次提到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過渡。
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過度的比較系統論述是毛主席在1964年周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批示,大概500字左右。
我認為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思想。所謂必然王國就是規律總是起作用,但你不知道,于是導向一種必然。自由王國就是你已經知曉了規律,按著規律辦事,就沒有盲目性,效率就非常高,質量也好。
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古人造船是不懂阿基米德定律的,更不懂流體力學,但它們都是實實在在的客觀規律。假如你要做很牛逼的船,懂阿基米德定律、流體力學就非常重要了。蓋房子也一樣,等等。
人類在認識自然規律方面已經非常厲害了。但商業只有造物部分是科學的。商業要競爭,要適配用戶需求,這些東西沒有定數,沒有成型的定律,要在實踐中摸索,你懂得多,是內行,彎路就少,容易成功。
華為戰略的第二個核心思想是實踐論。
在任正非的200多篇講話中,165處提到實踐,117處提到總結。可謂抓住了問題的精髓。生產斗爭不同于科學實驗,沒有完全成型的定律,所以要靠實踐摸索。
俗語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知識分子從古至今都受一個讀書副產品的困擾,就是總以為瞄準才能開槍,大多數的生產斗爭是無法瞄準的,要通過開槍的方式瞄準。任正非早就深刻的領悟了這一點。
2020年11月25日,任正非在送別榮耀團隊上的講話有這樣一段:“我們曾經十數年的相處,我們近似嚴苛的管理,將你們一批天真浪漫年青的小知識分子改造成能艱苦奮斗的‘戰士’,過去我們有些方法過于生冷,對不起了。”
這段話是華為管理思想的精髓之一,華為干部管理有一個說法叫做把秀才訓練成士兵,把士兵訓練成英雄,然后,班長,將軍。華為人才成長模型七分實踐,二分輔導,一分培訓。
還有矛盾論,矛盾論的核心是抓住主要矛盾,解決矛盾要看清矛盾的主要方面。我的體悟是沒有一種方法和行動能夠識別抓住主要矛盾,不具備可操作性,此處略去不表。
6、戰略家的素質模型
我總結了五條: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 科學思維,邏輯思維
? 不是賬房先生
? 洞察力、想象力
? 邁得開步,收得住心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是《論語》里面的話,淺的層面是態度問題,深的層面是哲學問題。維特根斯坦說凡是知道的要說清楚,不知道的要保持緘默。用于決策就是知道的東西要獨斷乾坤,不知道的要努力探索。決策錯誤很多都是因為不懂裝懂造成的,先解決態度層面的問題,再解決能力方面的問題。
科學思維,邏輯思維。華為的許多重要決策,環環相扣,有根有據。很多公司學華為,不知道前提和其中的邏輯,華為在自己的資料和表述中也沒有說清楚這個問題,于是,很多學習的人就掉坑里了。
不是賬房房先生。偉大的戰略決策絕對不是用計算機按出來的,賬房先生適合經營而不是戰略。
洞察力和想象力。立足現實,引領未來的能力。1998年,任正非在《我們應該向美國人學習什么?》中說:“尋找機會,抓住機會,是后進者的名言。創造機會,引導消費,是先驅者的座右銘。”洞察力這個詞是任正非在2019年后講話中才出現的高頻詞,但它對戰略決策是十分重要的一種能力。
邁得開步,守得住心。戰略決策博的是概率,它必然會產生誤判和錯誤,如果沒有一定的誤判,那么一定會太保守而喪失了很多潛在的機會。所以,你會發現成大事的人被騙,失誤也是很多的,謹小慎微的人是邁不開步的,就不可能找到大機會。守得住心,就是不要太貪婪,2008年,任正非提出“灰度”這個概念,09年又發表“開放、妥協、灰度”講話,度不好把握,心中有這個意識,就會多角度的看問題。
7、制定一些基本原則
由于可能性太多,坑也太多,面對未來原則上都是未知的。那怎樣才能讓戰略相對正確呢?其方法就是要制定一些基本原則,這些原則可以約束公司的業務范圍和邊界,在能力圈附近做事就容易成功。
華為的原則包括聚焦、壓強、客戶、領先半步、雙輪驅動等。聚焦可以把范圍約束在能力圈附近,壓強原則投入巨大的力量就可以鑿穿打透,以客戶為中心讓做的事情時刻與市場需求對齊,不至于偏離太多等。
華為的這些原則已經成為戰略的指導思想,把決策約束在合理的邏輯上,這樣領導者容易做出相似的判斷,容易達成共識,容易把事情做成功。
8、通過自我批判修正錯誤
任正非在講話中有228處提到批判,其中自我批判有161處。決策總是會發生錯誤,人性本身有特別固執己見,維持當初的判斷。任正非說:“古人講每日三省吾身。我們每位干部都要經常反思,您的行為是不是合乎優秀的準則。只有自覺地改造自己,才會脫胎成佛。”
為了落實自我批判,華為有多種形式的自我批判活動。不斷的強調,開展活動,總有相當多的人將這種思想內化成自己的習慣,有相當多的人形成這種習慣就形成了一種勢能和氛圍,就成了文化。
9、能力和產品交替增長
不斷強調聚焦的華為成為業務范圍最廣闊的公司,很多人說華為的戰略是聚焦,從客觀結果來說肯定不是,愛立信一直耕耘移動設備市場,Intel一直沒有脫離計算機處理器,這才是客觀聚焦。
聚焦、壓強原則更像是一種戰術性的安排,而不是戰略選擇。
華為增長模式是能力和產品交替增長的。最早做程控交換機,掌握了電信設備硬件設計能力,打通了電信設備的銷售通路,然后利用這個通路做更多的電信設備。在中國區積累了比較厚實的家底,開赴海外。利用電信運營商渠道銷售手機,讓華為有了基本的手機能力,再學習拓展2C銷售渠道和銷售方式。當掌握了2C銷售之后,又可以做其它產品。當華為芯片制造被美國封殺之后,華為又拿出20美金提升軟件能力。
具備一定的條件做一件跳起來可以摸得到的事,在做事過程中,打造了新的能力,沉淀在公司,這種交替增長的模式非常扎實,所向披靡。
10、精神的力量
研究資本主義崛起的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里寫道:“任何一項事業的背后,必然存在一種決定這項事業發展方向和命運的精神力量。”
華為有一種明顯的精神力量支持,構筑在精神之上的方法、技巧才能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