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底,任正非和華為高管華為五大軍團成立宣誓儀式,這五大軍團是煤礦、智能公路、海關港口、智能光伏、數據中心能源。前一段時間,又搞了10位預備軍團長,分別是互動媒體,運動健康、顯示芯核、園區網絡、數據中心網絡、數據中心底座、站點機模塊電源、機場軌道、政府一網通。
有些人經常問我這是啥意思?
華為自己也沒有把這事簡單明朗的說清楚,我就說一說我的理解。
為了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引用兩段1998年任正非在《我們向美國學習什么》講話中的內容:
IBM 每年約投入 60 億美元的研發經費。各個大公司的研發經費都在銷售額的 10%左右,以此創造機會。我國在這方面比較落后,對機會的認識往往在機會 已經出現以后,作出了正確判斷,抓住機會,形成了成功,華為就是這樣的。而已經走到前面的世界著名公司,他們是靠研發創造出機會,引導消費。他們在短 時間席卷了'機會窗'的利潤,又投入創造更大的機會,這是他們比我們發展快的 根本原因。
尋找機會,抓住機會,是后進者的名言。創造機會,引導消費,是先驅者的座右銘。
這篇講話是任正非一行在97年代考察了美國好幾家公司回來之后整理的觀后感。這次參訪美國公司也開啟了華為大規模引進IBM管理變革項目。
上述那段講話關鍵的意思就是靜態的機會那是后進者要尋找的,而先進的是要創造機會。這個道理不深奧,很多人都說過,德魯克說:“客戶原本是不存在的,是企業和企業家通過對市場與客戶需求的洞察做出產品和服務而創造了客戶和市場。”但容易被當做耳旁風,我以前也當做耳旁風,最近對機會的問題理解才深入一點。
我發現絕大多數行業,要想拿到好機會,都要有“提前量”,為了搞定提前量,有的行業主要是冒險,有的行業是投入研發等。
我老家那個城市多年以前,萬達在城鄉結合帶搞了一個綜合體,當初算是比較偏遠的,地價顯然比較便宜,隨著城市的擴容,這個地方已經成為最熱鬧的商圈了,生地變熟地,萬達肯定大賺。最近幾年,萬達又在另外一個地方如法炮制,現在仍然門可羅雀,沒有把地段搞旺,將來能不能旺很難說,我是不看好的,因為我覺得城市化已經尾聲,城市規模再擴容已經非常困難了。
經濟發展就是這樣的,房地方行業也不是彎腰就可以撿錢。之所以這么多年房地產總體上賺錢,是因為城市化導致城市擴大,地皮都在增值。即便如此,地皮增值預期也會進入到土地拍賣領域。恒大一直激進的假設等房子建好時,房價已經漲了一倍,它拿了很多地但房價沒按預期上漲,就債務危機了。
科技行業主要是通過開發、開拓出市場機會。因為我們是后發展國家,以前走模仿路線,需求已經被驗證,主要解決競爭問題。現在,我們也走到前沿了,也要面臨開發需求,需求不確定的問題,華為的軍團模式是一種開拓需求的嘗試。
以前,華為做企業網堅持被集成的策略,就賣各種盒子。
軍團則是前店后廠的靈活結構,前端扎進去、深入到各行各業探索需求,后端開發趕緊跟上,這比被動等待用戶買路由器前進了一步,就是任總說的創造機會,引導消費。
這個做法我覺得是很好的,十幾口井,說不定有幾口會鑿出油來。
現在的做法,我覺得還缺兩樣東西。
第一, 要明確獎勵賽道開拓者。以前我的博客里寫過這個文章。所謂賽道開拓者就是搞出新需求的人和團隊。如以前華為業軟的有個人搞出了“彩鈴”業務,應該重獎,明確提出來,哪些是賽道,賽道有五種類型,長什么模樣,等等。讓大家非常清晰,要有重獎。
第二, 我認為缺概念或者口號引領。柏拉圖的理念論說現有概念后有實物,在科技行業很多情況下是比較正確的。過往很多公司先創造一個概念,比如電子商務,后來在這個概念引導下,人們進行各種各樣的探索,最后沉淀出真正的,影響了各行各業的電子商務。前些年,出來了一個概念O2O,也引導人們向各個方向鑿,鑿的不太理想,后來又有了新零售,現在則是數字化轉型。回到當初,你發現這些概念在炒作的時候,都是語焉不詳,概念不清晰的,但許多人為此燒錢,探索,就有可能沉淀出一些真正有用的,可以創造價值的東西。華為干活能力比較強,創造概念能力比較差,可能是受到唯物主義哲學影響太深。科技、尤其是技術應用,經常需求唯心主義哲學引導。華為到現在沒有創造一個簡潔的概念引領人們的行為,我覺得這是一個認識論方面的不足。華為發明了ROADS,意思是實時、按需、全在線、自助、社交化的體驗。這樣的概念太華為了,太具象了,不具備概括性、簡潔性、引導力。一句話,要想創造實物,先創造一個概念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