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可牛、金山業績難孚預期,打擊如同斷崖,傅盛是去硅谷取經。太平洋那邊,新星是Facebook,是Twitter。
彼時極度苦悶的傅盛也許沒想到,有一天,獵豹移動能在美國上市,而當初仰望的巨頭公司,如今成為了談判桌兩端的重要盟友。
根據獵豹11月17日發布的最新財報,其季度收入首次超過10億大關,而下載量更是達到驚人的19.42億,逼近Facebook,甚至超越了BAT,但是在巨頭環伺的全球化市場,獵豹移動卻似乎只有伙伴,沒有仇敵?這僅僅是心態的變化,還是全新的思維模式和產品定位使然?
從“小弟”到巨頭盟友
和巨頭在一起,路徑有兩種,要么成為巨頭大佬們的小弟,被保護,同時成為其打手和工具。要么提高自身實力,成為平起平坐的盟友。
傅盛和金山,一度也被貼上第一種標簽。傅盛的可牛和金山合并之后,受到360壓制,巨頭環伺之間,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和擁有海量用戶的騰訊結盟,幾乎是金山彼時唯一的活路,這是傅盛的精明之處,但后來也多少給傅盛帶來了屈辱,對手一直諷刺傅盛是“騰訊的鐵褲衩”。
對于當時的金山來說來說,擁有共同敵人360的騰訊,是保護傘,是救命稻草。但是對于騰訊來說,彼時實力懸殊過遠的金山,是N分之一,是鉗制宿敵360的棋子,3Q大戰時的盟約,是為了救火救急,只管一時,管不了一世。而且,意識到安全重要性的騰訊,會不會親自插手?
這種擔心沒錯,騰訊后來確實做了騰訊手機管家,馬化騰說,這是國防,不做不行,握自己手里最踏實。
其次,就算利益不沖突,乖乖當馬前卒也沒前途,馬前卒可以被利用,可以被記功受賞,也可以被隨時棄用,這個道理,傅盛懂,程維也懂。當初,滴滴和快的分別被視為大佬騰訊和阿里的小弟,疲于打仗,錢燒了不少,估值上不去,所以,程維才要和快的合并,才要獨立,合并之后,就成為了強大的第三極力量,得到阿里和騰訊的資源反而沒減少。
這就像冷戰時期,蘇俄對壘,所以中國才要拉攏亞非拉,成立第三世界聯盟,擴大自己話語權,借此擺脫控制一樣。
現在,Facebook和谷歌拉攏獵豹,主動給獵豹點贊,爭相邀請傅盛為其站臺也是同樣道理。在商場,友誼背后其實是實力和利益,盟友的質量和數量,和企業實力成正比,成績好才能坐到巨頭的談判桌前。實力越大,話語權越大,斡旋空間就大。
因為獵豹用戶量足夠大,倆巨頭要在移動端變現,就不舍得忽視下載量全球排名第二的獵豹。在BAT的結盟運動中,其盟友優先考慮國內公司,因為,中國才是他們的主戰場。而獵豹的主戰場在全球,其盟友中不乏海外巨頭。
獵豹的第一大海外盟友是Facebook,雙方是一種共贏共生關系。
(獵豹移動和其全球盟友)
先看用戶量:在全球Goole Play應用市場下載量排名中,Facebook第一,獵豹移動第二。其次,雙方都是全球化公司,Facebook要連接全球,獵豹移動全球移動應用總安裝量已達到19.42億,月度活躍用戶5.67億。第三,雙方都在發力移動端:Facebook移動端的收入占比為78%,獵豹移動收入占比近七成。第四,雙方收入模式相似。奉行免費原則的獵豹,和谷歌、Facebook一樣,收入主要來源都是賣廣告。
惺惺相惜的背后,獵豹已是Facebook移動廣告平臺全球第一大合作伙伴,雙方的關系,簡單來說,基本上就是互相導流,互為對方金主。
對獵豹來說,Facebook首先是流量來源,獵豹核心產品Clean Master(獵豹清理大師,以下簡稱CM)品牌,在Facebook一共擁有超過2254萬粉絲,是中國產品中擁有最多粉絲數的賬號。
其次,獵豹通過近20億的下載量和5億多的活躍用戶,反哺給Facebook流量。
第三,獵豹也是Facebook最大的金主之一,是其移動廣告第一大合作伙伴。除了Facebook,獵豹的好友名單還包括谷歌、雅虎、Twitter等。
和巨頭合作的重要性在于,安全起家出身的獵豹,其用戶粘性不如社交,產品豐富性亟需完善,平臺延展效應不如深耕互聯網的谷歌、阿里、騰訊等,雖然用戶量很大,難免有點勢單力薄,和巨頭聯手,讓獵豹更快進入全球化的商業體系。
獵豹啟示錄
長久的利益聯盟,雙方必須實力相當,求同存異,互有所求,才能和平相處,共贏共生,獵豹的巨頭朋友圈,就是范例。如何從小到大,又讓現有巨頭無戒心不忌憚?
第一條,邊緣創新,單點突破。
傅盛曾經總結過CEO的三大戰略之一:破局點。
所謂破局點:首先處于被巨頭忽視的邊緣地帶,同時卻是一個有前景的新賽道。
創業公司原本資金資源人力就有限,四處開花不可能成功。金山和最早的360都是四處出擊,金山做操作系統、做游戲、做詞霸,但是各個領域都是千年老二,后來雷軍做小米,切口小到發燒友手機,一戰即成。
到處開花,甚至連巨頭的成功率也不高,比如,騰訊的拍拍,阿里的來往等。
傅盛這一觀點和硅谷知名風險投資家、Facebooke的早期投資人彼得·泰爾的觀點類似,彼得說創業要從壟斷小市場開始。
第二:實力是1,關系和資源是后邊的0。有實力有產品,才有關系和資源。戰鼓獵獵的商場,利益比道德優先,實力比資源更重要。
這一點,估計獵豹的高管深有體會。孕峰撰寫的文章透露,當初傅盛指派高管徐鳴和劉新華去硅谷探路,收到的全是打擊。
“你們在國內打不過360,就落荒而逃到美國來,更不靠譜。”
但是,一年半后,獵豹上市,用戶量攀升,懷疑消散,才能和巨頭對坐到談判桌前?,F在,獵豹的近20億下載量,移動端5.67億月度活躍用戶,都是談判的資本。
實力甚至可以重塑關系,蘇寧和阿里原本是宿敵,但是蘇寧的互聯網轉型不力,所以后來主動和電商巨頭阿里修好,因為后者需要阿里。
第三條,創業公司不要和巨頭正面沖突。
獵豹為什么能交到這么多巨頭盟友?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雙方利益互補,不沖突,定位有區隔。如今獵豹移動的絕對用戶量超越了BAT,逼近Facebook,但是不管是BAT還是Facebook,都對獵豹沒戒心。
以騰訊為例,3Q大戰時,騰訊主動伸來橄欖枝。隨后,騰訊開始力推手機管家業務,和獵豹形成了正面競爭關系,前有360纏斗,旁有盟友搶食,獵豹的日子很難過。
但是接下來,獵豹移動主動發力海外市場,雙方業務區域不同,用戶差異,利益不沖突,騰訊就沒了戒心。
相反,雙方關系還進了一步。去年獵豹上市時,騰訊追加認購了2千萬美元的股份。一周前,騰訊宣布,2015年度在獵豹移動平臺的推廣費用上限,從人民幣2.5億元調高至人民幣3.4億元。而2015年前9個月,騰訊在獵豹移動的推廣費用就高達2.11億元。
定位區隔,還大大增加了利益互換的可能。騰訊之所以需要獵豹,是因為獵豹的全球優質自有流量,騰訊不具備。而且,騰訊也可以通過獵豹來學習Facebook的廣告模型和技術,并最終幫助其實現商業模式升級。
第四,不要為了顛覆而顛覆。
當初來到金山,傅盛對標的是360,一心要超越360,如果要超越誰顛覆誰,基本上說明你的思維框架和巨頭還是一樣,而且因為實力上資金上資源上和巨頭有差距,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傅盛當初在金山,雖在安全上時有創新,但是每次創新出來一兩周,立刻被360抄襲,最初傅盛很委屈,但是后來他想通了:“人家為什么不模仿你。不要講道德,你是領先者也會這么干。你不去做?你是瘋了嗎?你對得起股東、員工和家里人嗎?你一定要做的,這和道德無關,這就是方法。你就干瞪眼沒有辦法,發兩篇文章說他又抄我了,他們太不仁義了,后來發現不對,我不夠牛,夠牛就不這么想了。”
與其如此,不如進入一個增量市場,用新的增量來搭建自己的防火墻。
彼得·泰爾有一個觀點就是強調合作共贏,他認為,Airbnb讓現有主體收益,給他們帶來了收益,所以比Uber更有價值,他甚至認為后者是最不道德的公司,因為后者壓榨了現有利益主體(比如出租車司機)的利益。
獵豹應該屬于彼得·泰爾喜歡的那種公司,對于海內外的互聯網巨頭來說,獵豹沒威脅,還能帶來利益增量。而這個世界是動態變化的,新的增量市場是永遠存在的。
所以獵豹能和全球互聯網巨頭做朋友,實力、戰略、格局、人心,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