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競爭變合作?對于國內的商學院來說,處理競合關系實在需要一種智慧。而對于擁有近90家合作伙伴的中山大學管理學院而言,如何聚合這些合作伙伴的力量,鍛造學院的核心競爭力?對此,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執行院長李仲飛和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國際院長陸亞東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21世紀》:我們看到中山大學管理學院近年來與國外的院校合作非常頻繁。在此期間,雙方的合作模式是怎樣的?各提供什么樣的資源?您認為應如何平衡合作雙方之間的利益關系?
陸亞東: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在國際化方面發展迅速,目前有將近90家國外合作伙伴,合作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學位項目的合作,比如與夏威夷大學國際MBA的合作,與印地安納大學本科雙學位的合作,與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 旅游管理 本科專業雙學位的合作,與法國Grenoble的DBA合作項目等。另一種是學位項目以外的合作,如學生交換、教師訪問、合辦 論壇 、合作研究等。這方面海外合作伙伴較多,如Cornell,Purdue,Queen’s、悉尼大學等。
總體而言,中大管院國際合作伙伴的數量已經較多,下一步就是進行精選,選擇一些學術聲譽及知名度高的學校提升合作,爭取更為優質的合作伙伴,也淘汰一些實力較弱的合作伙伴,這一變化與中山大學管理學院目前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相匹配。
《21世紀》:我們關注到十所高校合辦的“中國未來商業高級領袖 研修班 ”,中大是非常重要的發起方之一。當時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對傳統院校來說,發起這樣的競爭與合作的項目難度應該不小,貴院為什么會有這種動力?
李仲飛:這是一個EDP項目,EDP不同于一般的學位項目,可以不受學科和專業的限制,也不受招生規模的限制,所以目前EDP在全國各個高校商學院當中,已經成為發展最快的項目之一。同時在EDP項目發展過程中各個高校的商學院面臨著同質化的競爭局面。為了擺脫這種競爭局面,中山大學管理學院聯合其他九所商學院發起這個項目,希望可以改變以下三方面的問題。
第一是整合校際資源,因為這個項目是把參與的高校從不同地域整合起來,這樣每個高校可以把自己最具特色和最拿手的課程拿出來,發揮他們各自學科的競爭優勢;第二是通過項目可以弱化競爭關系,甚至是把競爭變為合作,因為這個項目是各個學校在自己的地域招生,不會跨區域招生。因此從招生上并不存在競爭,而且通過這個項目還有助于各個學校的招生,是一個互惠互利的項目;第三就是這個項目實際上讓學生得到實惠,因為學員在一個高校報名,可以到十所高校去學習,去體驗十所不同高校的大學文化、認識十所高校里面的同學。對學生來說,既開拓他們的視野,也能夠開拓境界。
《21世紀》:如今,中國企業開始紛紛走出去,開啟“國際化”路線。您認為中國的商學院應該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21世紀》:中國商學院未來競爭格局的走向大致是怎樣的,像中大管院在這樣的格局下,優勢大概體現在哪些方面?
陸亞東:首先是競爭的格局持續加強;第二個格局是競爭的多元化;第三是競爭的跳躍式格局。與此同時,在競合的總體關系上,商學院之間應當競中有合、平臺協作、互補共贏。如在資源互享、合作研究、平臺建設(如協會、論壇、研討會、期刊等)方面還有很多的合作空間。我們應當以集體的力量、聯合的力量將中國商學院建設推到一個更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