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業績的背后增資而非實際經營
秋盛資源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公司的凈利潤分別為1480.8萬元、5768.73萬元、8981.73萬元,實現了較快增長。而秋盛資源的超高利潤增長率的背后,并非實際經營所得,而是依靠過去三年來的不斷增資擴張。
2009年2月秋盛資源的前身秋盛化纖注冊資本僅100萬元,而在短短不到1年半的時間內,注冊資本暴增至9333.33萬元,增長了92倍以上。2009年2月4日,秋盛化纖召開股東會,同意注冊資本由100萬元變更為1000萬元,其中,董事長馬義忠認繳出資350萬元、副董事長兼副總經理馬秋鎮認繳出資250萬元、董事兼總經理楊丁周認繳出資300萬元。
對此,秋盛資源解釋增資原因,是在生產經營的過程中除了自然形成的債務及向上述三人借入資金而形成的債務之外,未進行其他任何籌資,已無法應付日常經營的資金需求。此后幾次的增資原因包括,“隨著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為了應付日常經營的資金需求,公司仍不斷向股東馬義忠、馬秋鎮、楊丁周借入資金”,“為了改變負債經營、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
在秋盛化纖注冊資本變成7000萬元之前,包括2010年4月23日的增資,每1元注冊資本對應的增資價格均為1元;然而在2010年6月10日的增資,每1元注冊資本對應的增資價格變為1.875元,注冊資本也在最后一次增資后變為9333.33萬元,股東全部為自然人。而讓人意外的是,每次增資的價格擬定依據,招股書當中并未詳細說明。
記者發現,秋盛資源高業績增長的背后是一次又一次的增資擴張,并非實際經營所得。從目前的形式看,秋盛資源欲大舉擴充的產能已現頹勢,公司主營業務發展可持續盈利能力并不強。此外,連年高額的外債已令秋盛資源喘不過氣,公司一旦
上市
,將上演業績大變臉。
房產悉數抵押 募資或為還債
報告期內,秋盛資源營業收入分別為22,344.43萬元、34,660.83萬元、46,706.78萬元,呈逐年增長趨勢,年均復合增長率為44.58%。同期該公司凈利潤分別為:1480.8萬元、5768.73萬元、8981.73萬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46.28%。報告期內,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210.54萬元、3699.34萬元、7983.57萬元。
對于凈利潤和現金流高增長,秋盛資源解釋為“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波動較大,且與公司經營業績增長不成比例。如果公司將來的經營性現金流未能與業績增長相匹配,將影響公司的盈利質量。”
而真實的情況則是,報告期內,股東馬義忠、馬秋鎮、楊丁周多次為公司提供擔保貸款累計達12,130萬元。同時,因“無法應付日常經營的資金需求”,公司在2009年、2010年分別向股東借款10,116.97萬元、10,098.97萬元,以補充流動資金。數據顯示,2011年末,公司短期借款余額為6280萬元。
發行人總共擁有5處房產,全部已抵押。此外,發行人擁有的“普府國用(2010)第特02131號”土地使用權已被公司向中國民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汕頭分行設定抵押。這塊地,正是此次募投項目之一“計劃投資1.98億元的的年產10萬噸化纖棉新建工程”建設項目的用地。這意味著如果公司資金鏈出現問題,其募投項目有可能無法按期建成達產,風險之大讓人吃驚。
秋盛資源募集資金投資項目,包括投資1.26億元用于年產10萬噸化纖棉改擴建工程建設項目;投資1.98億元用于年產10萬噸化纖棉新建工程建設項目;投資6000萬元用于研發中心建設項目。上述項目實施后,再生滌綸短纖維的產能將達到20萬噸,較目前產能擴大3倍。
此外,滌綸纖維行業對宏觀經濟非常敏感,盈利波動性非常大。從去年第二季度就已經出現需求不振,而化工品價格到了去年10月中旬開始下滑,而且這一波下跌比較劇烈。盡管在2012年過了春節后,行業內有補庫存的需求,但國內需求和國外需求依然不振。
自2012年以來,國內經濟形勢不容樂觀,紡織行業陷入低谷,秋盛資源的同行龍頭企業江南高纖復合短纖都已顯現出頹勢。據了解,江南高纖復合短纖即將退出再生短纖業務。這樣一家行業中的佼佼者都即將退出的領域,秋盛資源卻要大刀闊斧的擴充產能,或許其IPO的實際目的并非擴充產能,而是圈錢“還債”。秋盛資源一旦上市,業績必將出現大變臉。
綜上所述,秋盛資源面臨著發展瓶頸,在高額負債的情況下欲募資大舉擴產,可想而知,其募資最迫切的目的是要解決資金壓力。與此同時,秋盛資源業績的高增長并非依靠正常的營業所得,而是通過高額的負債及一次次的增資擴張所得,以此看來,秋盛資源一旦走上正常的營業軌道,通過審查進一步實現上市夢,其業績可能面臨大變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