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盡管政策一再傾斜,但陽光雨露似乎還是沒落到中小企業頭上。金融機構、擔保機構、地方政府……營造著各地的金融拼圖,企業融資道路并不少,但每一條,中小企業或許都只跨出半步就不得不止步。
銀行貸款卡住了,靠VC?靠朋友?賣股權?抵押知識產權?中小企業融資,比想象中難。什么才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的靈丹妙藥?
CBN特別策劃《中小企業融資地理》系列報道,全面展現 北京 中關村、廣東中山、浙江溫州的中小企業融資圖景。
2004年下半年,劉朝輝“進村”:北京艾迪互動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艾迪互動”)在西直門附近的索家墳租到新辦公室,這里已經屬于中關村科技園園區范圍。
艾迪互動創業之初,選擇CBD(中央商務區)辦公,但半年下來,管理團隊發現,與自己的企業發展相比,這里是另一種商業環境。“我們覺得土壤不合適。”作為艾迪互動董事總經理的劉朝輝說。
“在‘村兒里’,我們可以利用一些政府資源。如海淀園創新基金,支持原始創新項目。我們申報這個基金,得到很多支持,這是雪中送炭,對企業早期發展起到關鍵性作用。”劉朝輝說,艾迪互動“進村兒”后覺得有根了。
當年5月,時任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現任北京市政府副秘書長戴衛在公開場合表示,中關村高科技企業融資難是中關村的“哥德巴赫猜想”。
而中小企業融資難是全世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5年后,中關村管委會建立包含“一個基礎,十條渠道”的投融資體系,但在中關村一些企業和機構看來,這套融資體系還需繼續改進。
八大特點
截至去年底,中關村擁有高新技術企業2萬多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相當于北京地區生產總值的17%,高新技術企業總收入突破1萬億元,上繳稅費突破500億元。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中關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趙弘告訴CBN,該中心針對中關村中小型企業中小企業融資情況作過一個調查,結果顯示中關村科技企業大多處于成長階段,屬于中小型企業,相對于大企業,在中小企業融資尤其是通過商業銀行貸款等傳統方式進行中小企業融資時處于不利地位。
趙弘總結三大原因:商業銀行是企業外源中小企業融資的主要渠道,但企業獲得貸款的難度依然較大;國內股市發展尚不成熟,難以在中關村中小企業融資活動中發揮出應有作用; 風險投資 機構在中關村中小企業融資中的作用有限。
如果以2003年“瞪羚計劃”為標志,近年來中關村的探索大多集中在這三方面。“瞪羚計劃”由中關村企業信用促進會聯合相關部門,力圖為中關村企業構建高效、低成本的擔保貸款通道;對園區內企業進行評估認證,提供高效簡化的擔保,并根據企業信用提供貼息。目前,中關村已有數千家“瞪羚企業”。
中關村還推出政府引導基金、新三板、中小企業集合債等多種融資渠道及眾多配套政策,基本建立起一套較完整的投融資體系框架。
這套體系被官方歸納為“一個基礎,十條渠道”。“一個基礎”是指以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為基礎,以信用促融資,以融資促發展。“十條渠道”包括創業投資、天使投資、境內外 上市 、代辦股份轉讓、并購重組、技術產權交易、擔保貸款、信用貸款、企業債券和信托計劃、信用保險和貿易融資。
中關村中小企業融資體系被概括出八大特點:以企業信用建設為基礎;遵循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律;提供不同發展階段的融資解決方案;聚焦企業首次融資環節;重點滿足優質企業的融資需求;風險控制與制度創新相結合;政府引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政府部門、企業、協會和金融機構多方合作。
“現在整個政策環境已經比以前好很多,我問過北京以外的很多企業,它們貸款比我們更難。”凱英信業董事張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