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整理 劉 敏
金融危機一夜襲來,“抄底”這個詞也火了起來。國外的一些企業在危機下困難重重,而積累了一定資本的中國企業,此時看到了通過跨國購并的方式在海外得到進一步發展的最佳時機。各種各樣的并購新聞接連出現,這其中有多種動因,包括獲取自然資源、技術能力、品牌渠道、市場資源和財富分配等方面因素。從另一種方面來說,跨國并購也起到了減小中國境內環境或者政策的變化對于企業的不利影響。
并購時,要把整個價值鏈并購進來
僅僅抄底是不夠的,企業還需要打造一條完整的產業價值鏈。最近有一個理論認為,廣東應把低附加值的企業搬出去,把高附加值和高科技的企業換進來。其實仔細考慮這句話,會發現一個問題:到底什么是高附加值、高科技?難道制造電腦的企業就是高科技高附加值,制鞋業的企業風險就比制造電腦的高?其實不然。
什么樣的企業才是風險最小的?就是那些擁有完整的產業價值鏈的企業。廣東的企業為何抵擋不住金融危機的沖擊,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這些企業沒有完整的產業價值鏈,它們只有制造這一塊,設計和市場這兩頭都在海外,只要海外一有風吹草動,中間這一塊肯定受影響。所以,生產鞋子還是電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企業想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成為行業中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就一定要擁有從設計到生產直至最終的市場 銷售 等各個環節的一條完整的價值鏈。
觀察一下那些有上百年歷史的家族企業就會發現,大部分都擁有一條完整的價值鏈。如寶馬,它的設計、生產、銷售都掌握在自己家族的控制之下,所以從金融“抄底”的角度而言,并購不能僅僅收購生產線,而是要將整個價值鏈的環節一起并購過來。除了價值鏈之外,剩下的就是一些比較直觀的資源了,比如人力、自然資源、技術和品牌等。
到國外“抄底”的理想企業
那么“抄底”到底是要并購哪些企業呢?未來企業的模式是“歐洲的技術+中國的市場”,所以理想的“抄底”對象是那些擁有良好技術、產品本身具有很大市場潛力和發展前途的歐洲企業。
不過,抄底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中國企業將會面臨許多的競爭對手,中國的企業將如何與之競爭,這其中還會遇到許多難題。像世界上并購最多的國家——美國等這樣強有力的競爭對手,都是中國企業海外“抄底”中必須考慮的問題。雖然,目前我國許多企業資金實力雄厚,但有資金并不代表著企業擁有了生產力和技術原創力。
從1990年到2009年的統計數據來看,世界上的跨國并購每年都將近有8000多家,然而中國卻只有幾十家,即便到了跨國并購數量最多的一年——2008年,也只有200多家,跨國并購數量占世界比重的2.5%還不到。不過,自從2005年起,中國的跨國并購平均規模已經超過了世界,跨國并購正在成為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重要方式,也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跨國購并后要謹防陷阱
中國企業作為一個全球跨國購并市場中的新手,必定會遭遇許多陷阱,包括文化的陷阱、國際政治與關系的陷阱、內向思維的陷阱、治理構架的陷阱、游戲規則的陷阱和人才的陷阱。比如,在國際交往中,中國的企業常常因為缺乏對外方的了解、缺乏利用外方的利益團體去為自己獲得最大的利益。另外,思維差異也是中國企業可能面臨的一個問題。
除此以外,還有一個游戲規則的陷阱。中國的企業對于西方的商業游戲規則,包括法律、社會文化習俗的了解還是很缺乏的,這種缺乏會導致雙方在談判和溝通過程中產生很大障礙。更重要的是,中國企業在作購并決策之前,很少借用專業的咨詢公司,導致對外資企業的財務、稅務、運營和客戶的信息了解不夠全面,造成雙方信息的非對稱性。
最后,還有購并過程中的人才陷阱。做跨國購并,擁有一定數量的人才,特別是雙語、雙元知識結構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國際并購固然可以委托給投資銀行來完成,但這樣對中國企業跨國并購人才的培養是不利的,所以目前最好的做法就是通過一次談判,培養一支能夠自己完成并購談判的團隊,這也是中國走出去參與國際并購競爭并且獲得成功的重要條件。
(本文根據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劉芍佳在復旦 EMBA 管理前沿 論壇 中所做的“國際資源的控制與爭奪:談中國境外購并的發展與陷阱”演講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