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y80kg"></li>
    <strike id="y80kg"></strike>
    <ul id="y80kg"></ul>
  • <strike id="y80kg"><s id="y80kg"></s></strike>
    <strike id="y80kg"><s id="y80kg"></s></strike>
    百戰歸來,清大EMBA再啟程

    連平:中小銀行急需處理好與地方政府的關系

    資本運作 25
    連平

    連平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


    邀請老師:13439064501 陳助理
    主講課程:《宏觀經濟與投資周期判斷》《提升財富管理市場的供需適配性》

    注:本文刊于2022年2月14日出版的《財經》雜志;植信投資研究院副院長劉濤對此文亦有貢獻

    摘要

    中國信貸體系具有“兩頭大、中間小”的特點:國有大型銀行和全國股份制銀行具有較強的信貸能力,多數地方法人銀行實力薄弱。中小法人銀行兼并重組后,可以較好地填補金融服務空白

    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是十九大確定的三大攻堅戰之一。在安邦系、明天系等較大的風險事件基本上得到有序處置后,監管者又將目光轉向了規模接近80萬億元的中小銀行,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內,已積極推動20多家高風險中小銀行合并重組。

    不過,2021年二季度央行評級結果顯示,有10%的城商行機構為高風險機構。另外,農合機構和村鎮銀行的高風險機構數量接近400家。上述機構資產占比雖然不大,在5萬億元左右,但少數中小銀行的風險可能傳導至整個金融體系,甚至有可能形成系統性風險。

    近日,《財經》記者就上述話題專訪了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目前,連平擔任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價格監測中心特聘專家,曾擔任中國銀行業協會行業發展研究委員會主任、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等職務,主要研究領域涉及宏觀經濟運行與政策、國際金融和商業銀行。

    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

    連平稱,中國信貸體系具有“兩頭大、中間小”的特點:國有大型銀行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具有較強的信貸能力,而多數地方法人銀行實力薄弱。中小法人銀行兼并重組后,可以較好地填補存在的金融服務空白,有助于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現象。

    中小銀行的發展定位、公司治理、人力資源、業務結構、風險化解等幾乎所有方面,都與地方政府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連平表示,當前中小銀行的出路在于,如何合理、合情、合規地定位和處理好與地方政府的關系。

    銀行合并潮有望改變中國的信貸體系

    《財經》:2020年以來,已經有20多家中小銀行合并、即將合并。當下的合并潮與前些年銀行的合并有所不同,您如何看待這種變化?

    連平:中國地方法人銀行為數眾多,但長期以來,“小、散、弱”的現象較為普遍。受資金實力和經營區域限制,統籌配置金融資源、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的潛力較為有限。與前些年一些地方法人銀行合并主要是在地方政府主導下追求做大、做強有所不同,新一輪地方法人銀行合并具有較為務實的初衷。

    首先,豐富多層次信貸體系,支持地方經濟建設。中國信貸體系具有“兩頭大、中間小”的特點。一方面,國有大型銀行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具有較強的信貸能力,但對接的多為央企、地方龍頭國企和重大基礎設施項目,而相關客戶和項目在地方,特別是中西部省份相對較少。

    另一方面,多數地方法人銀行定位于服務本地實體經濟,服務“兩小”(小區金融和小微金融)、履行普惠金融和精準扶貧責任,但受資金規模和經營管理水平等限制,不但難以充分照顧到千千萬萬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在支持省內、地級市和縣域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和市政項目方面也表現得力不從心。尤其2022年是中國的“基建大年”,不少地方都提出了龐大、超前的基建計劃和項目。

    中小法人銀行兼并重組后,可以圍繞大型銀行意愿不強、覆蓋不到和一些小型金融機構能力不夠的領域著力,可以較好地填補存在的金融服務空白,有助于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現象。

    其次,增強抗風險能力,防范化解區域性金融風險。相較于國有大行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地方法人銀行在風險管理、內控機制、專業人才儲備和金融科技基礎等方面相對薄弱。隨著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一些地方法人銀行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不良率上升、資本補充壓力增大等潛在風險。

    因此,地方法人銀行兼并重組,既有助于應對市場競爭和外部不確定性;同時也有利于其增強抗風險能力,降低區域性金融風險發生的概率。從地方政府和地方金融管理部門的角度看,當前推動地方法人銀行兼并、重組具有現實意義。

    再次,順應監管政策導向,增強競爭能力。例如,資管新規出臺后,2020年-2021年,一些規模較大的銀行紛紛成立專業理財子公司。而規模較小的地方法人銀行則由于投研能力不足,在申請持牌方面優勢不明顯,未來很可能只有往理財產品代銷方向轉型。從近年來資本補充的情況來看,規模較大的銀行也往往更容易優先獲批發行永續債或赴境外上市。在此背景下,一些中小規模的地方法人銀行“抱團取暖”,以增強競爭能力,不能說沒有這方面的考慮。

    《財經》:也就是說,目前地方法人銀行合并潮和銀行體系結構和功能的合理性有關?

    連平:是的。大、中、小銀行合理布局是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客觀需要。尤其是地方法人銀行通常更多地定位在普惠金融方面,其在有效服務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方面具有較為明顯的天然優勢。中國是個特大型經濟體,既需要大型、全國性商業銀行整體性地加強服務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也需要地方中小銀行下沉式地向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針對性地提供專業化、特色化金融服務。

    因此,有必要關注地方法人銀行合并潮對銀行體系結構及其功能帶來的影響,合理把握其發展方向,避免大批中小銀行偏離、改變其原有功能定位,大面積地轉化為地方經濟大型建設項目的主要金融服務主體。

    提高中小銀行不良資產處置能力

    《財經》:中小銀行合并中,不良資產處置是難以繞開的話題。其實,所有中小銀行都或多或少的面臨不良資產處置的難題。

    連平:確實。中小銀行在不良資產處置上面臨一系列制約因素。一是不良資產處置手段單一,重組盤活和可轉債的市場化手段有限。

    二是處置部門的資金人力投入不夠,操作的專業性水平不高。

    三是不良資產重組過程中,需協調股東、職工、債權人、投資人和監管部門、中介機構等各方利益,具體實施難度大。

    四是受市場信心、債轉股企業經營業績的影響,企業所持股份面臨流動性風險,但股權退出機制尚不完善,影響了處置力度和效果。

    《財經》:已有業內人士建議,拓寬不良資產處置渠道、建設不良資產交易平臺等。您的觀點是什么?

    連平建議從三方面提高中小銀行不良資產處置能力。首先,增強中小銀行不良資產處置的緊迫性和敏感性。面臨處置不良資產的重要時期,中小銀行應結合發展現狀并強化緊迫感,引進并培訓專業人才,制定完善計劃,提高處置執行力度。

    其次,創新處置模式、完善處置平臺并提高處置規范性。中小銀行應綜合運用不良資產證券化、債轉股、重組、轉讓、債委會、預重整等新型處置手段。對于個人不良資產采取即期處置模式,對于大額公司類不良資產則采取遠期處置模式,打造集行政部門、法院、資管機構、拍賣機構、催收公司為一體的不良資產處置平臺。

    再次,在政策上給予中小銀行不良資產處置活動一定的保障。給予不良資產處置的參與方一定的稅收優惠,鼓勵進行處置業務創新,如調整貸款核銷的稅前扣除規則,明確不良資產債權收益權轉讓的損失抵扣方式,縮小稅款核銷條件及標準差異,簡化行政流程等。

    《財經》:在化解存量不良資產的同時,注意防止新增不良貸款和逾期貸款尤為重要,中小銀行需注意哪些風險領域?

    連平:預計2022年,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因素增加、國內宏觀經濟內外需求減弱、經濟增長步伐繼續放緩的背景下,對于部分領域潛在風險需重點關注。

    一是部分民營和小微企業盲目擴張可能會形成一定風險。在多項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下,支持民營經濟成為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當下的發力重點,未來中小銀行以小微企業為主的民營企業信貸業務比重將有所增加。但部分民營和小微企業存在脫離主業盲目擴張、通過借貸增加杠桿的行為,一旦經營不善或市場收緊出現資金鏈斷裂,風險可能會向中小銀行傳導,推動相關的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增加。

    二是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存在一定風險隱患。盡管近年來地方政府融資規??焖僭鲩L的問題得到一定緩解。但為支持地方建設,地方政府負有一定償還責任的隱性債務規模仍有所增加,尤其是在2022年地方基建投資超前發力的情況下。由于這類債務的舉債方式復雜多樣,而在新的政府債務管理體制下,部分債務的還款來源和擔保措施均顯不足。隨著房地產市場景氣程度下降,地方政府與土地相關的收入增長也出現放緩趨勢,未來財政實力較為薄弱的低層級政府融資平臺的債務仍將面臨一定的潛在風險。

    三是債務壓力較大的房地產企業存在的風險需要警惕。在前幾年政策寬松階段大量融資后,從2022年開始,房地產企業步入債務償還高峰期,主要是境內房企信用債和境外中資美元債。在房地產行業監管持續偏緊的形勢下,受融資不暢和銷售放緩等因素影響,杠桿率本身較高的房地產企業的債務償還壓力需加以警惕。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企業部門去杠桿”有助于緩解信用風險。長期來看,通過“投貸聯動”“市場化債轉股”等方式,有助于從根本上建立降低企業杠桿率、創新企業融資渠道的長效機制,從而達到減輕企業財務負擔,減少銀行不良貸款,化解信用風險的目的。

    從監管部門的角度看,應積極推動行業組織、協會等,支持不良資產處置行業做大做強,深度挖掘不良資產的價值。這不但有助于緩解銀行業的不良資產率高企的情況,同時能減少銀行業的壓力。

    急需處理好與地方政府的關系

    《財經》:近年來,金融監管部門先后推出永續債及地方政府專項債補充中小銀行資本等工具,效果良好。但仍有部分銀行面臨資本壓力。

    連平:在當前內外復雜經濟形勢下,資本短缺是當前中國眾多中小銀行經營面臨的突出問題。為此,僅2021年中央就累計批復了2100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額度用于補充中小銀行資本金,有效地補充了中小銀行資本金,提高了其服務實體經濟與抗風險的能力。

    在中小銀行資本補充需求不斷增大的情況下,除地方政府專項債支持外,還可以通過渠道拓展進一步擴充中小銀行資本。

    未來可以積極推動中小銀行赴境內外上市,支持已上市中小銀行增發、配股或發行優先股等方式來補充資本。擴大債權類融資工具的覆蓋面。在風險可控與滿足債務監管指標的情況下,允許更多符合條件的中小銀行發行永續債、二級資本債等債權類工具補充資本金。推進中小銀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通過引入不同類型的股東來增強資本實力。針對中小銀行定向推出資本工具,包括更多減記型和轉股型資本工具。

    《財經》:補充完資本后,中小銀行如何提高資本使用效率?

    連平:資本補充很重要,不過過度強調擴大資本補充并不足取。從根本上看,中小銀行要真正解決“資本不足恐懼癥”,還要重視“另一只手”,即做好資本規劃與管理,提高資本使用效率。

    一方面,應實現風險加權資產管控,通過資產結構和總量優化、市場風險模型優化等方式來限制信用風險加權資產、市場風險加權資產和操作風險加權資產的增長速度。另一方面,可運用風險調整后資本收益率(RAROC)、經濟增加值(EVA)等工具全面提升資本效益,建立起資本、風險、收益動態匹配的資本管理框架。

    《財經》:中小銀行的健康發展需要資本補充、完善的公司治理、人才引入等。您認為,哪個因素是最需解決的?

    連平:從根本上說,中小銀行基本上都是歸屬于地方的法人銀行。中小銀行的發展定位、公司治理、人力資源、業務結構、風險化解等幾乎所有方面,都與地方政府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絕大多數地方法人銀行的主要股東背景為地方國資,包括財政部門、地方金融控股平臺、城投平臺、重要行業的大型國企等。地方法人銀行主要高管由地方政府任命并進行考核管理。

    其次,中小銀行在支持地方重大重點項目建設、支持實體經濟尤其是小微企業方面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作為中國銀行體系中扎根基層的重要金融力量,中小銀行在為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及“三農”等領域提供普惠金融服務中,扮演著主力軍的角色。

    再次,地方財政存款、對公存款對中小銀行吸收低成本資金提供了重要保障,當然這也是與銀行的貢獻直接掛鉤的。

    最后,一些地方政府還參與了金融風險的化解,通過為中小銀行提供股東注資、流動性支持等,為其緩釋風險。

    這種聯系既不同于歐美的政企銀關系,也不同于日本的主銀行制度。但毋庸置疑,其在中國當前的經濟金融體系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推廣普惠金融、支持地方重大經濟建設等方面。

    當前中小銀行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在堅持地方管理和監管的前提下,如何合理、合情、合規地定位和處理好與地方政府的關系。既要突出扎根地方、服務地方的特色,用好用活地方的各種資源;又要遵循商業銀行自身的經營原則和市場規律,堅持科學規范的公司治理和內部管理,在發揮金融專業性和信貸決策等經營管理方面,保持充分的獨立性。

    在此基礎上,中小銀行才能真正從實際出發,立足于本地特色和優勢,結合現代商業銀行的經營理念,走上“專精特新”發展之路,打造出一大批“小而美”的精品銀行。

    《財經》:在過去,銀行業及中小銀行在養老金融方面是缺位的,但這塊業務市場空間巨大,應如何切入進去?

    連平:當下,全社會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人口紅利即將消失。根據聯合國預測,2025年前后,中國人口老齡化比例將超過14%,從“老齡化社會”邁入“深度老齡化社會”;2035年前后,中國人口老齡化比例可能超過20%,進一步升級為“超老齡化社會”。

    對于銀行業而言,這些趨勢變化既蘊含著機遇,又潛藏著挑戰。銀行業包括中小銀行,需要順應趨勢、主動求變。

    目前,在養老金融方面,銀行業還沒有真正認識到其重要性。一方面,進入老齡化社會后,數以億計的老年投資者對于財富管理需求巨大;另一方面,目前國內正規財富管理機構和市場的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還難以跟上老年投資者的需求,老年財富管理供需的適配性存在明顯脫節。此前,少數銀行也曾推出了所謂的養老理財系列產品。

    但從實際情況看,這些銀行的養老理財產品除期限長一些、收益高一些,與其他理財產品相比區分度不大,養老產品特色不鮮明,在養老功能方面針對性差、覆蓋面窄、保障不足。2020年以來,監管機構多次就此對銀行進行窗口指導,要求清理名不符實的養老理財產品。

    從國際經驗來看,不少發達國家在養老金融發展過程中推出過生命周期基金、商業養老保險、長期護理保險、住房反向抵押養老貸款和保險、養老金融信托、養老消費信托等產品,通過豐富的養老金融產品吸引老年投資者更多配置于金融資產上,解決了房產不容易分割、處置以及老年人無法有效盤活其持有的房產來提高生活水平的問題。

    建議國內包括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可以積極在這一領域開拓創新。例如,加快發展依照基金目標持有人的年齡對投資組合進行動態調整的生命周期基金,在風險遞減的情況下,為老年客戶帶來長期較高的綜合投資收益。還可與醫療、保健機構開展合作,積極發展集成財產管理、遺囑信托、醫療服務等多種功能的養老金融產品和服務。

    客服微信

    返回
    頂部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精品|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蜜臀| 国语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丫丫| 九九热这里都是精品|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96| 2020久久精品国产免费| 91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毛片| 久久国产精品成人片免费| 色妞ww精品视频7777|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不卡一二区 | 性感美女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四区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精品在线|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无码av| 精品日韩亚洲AV无码|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永久∴ |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妇| 国产高清国产精品国产专区| 亚洲制服丝袜精品久久| 91久久精品电影| 国产精品爱啪在线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国产精品伦子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青青| 青青青亚洲精品国产|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久久精品| 亚洲第一区精品日韩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日韩AV在线播放| 午夜一级日韩精品制服诱惑我们这边| 日本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中文 | 国产精品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一区| 99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日韩中文字幕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