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于官府,布之于百姓”,很多人理解法就是指成文法,但事實上范圍要大一些,韓非所闡述的法,與政、治、備,等概念一樣是指一種治國的法度,包括各種政治措施,不僅單指法律條文。韓非認為人的本能都是趨利避害的,所以賞罰乃是鼓勵和禁絕的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君主必須掌握的兩種權柄。法治就是通過獎賞和懲罰手段,來建立制度與規范并確保實施。
我們來分析一下法家思想的幾個立法的原則。
一、“明主立可為之賞,設可避之罰”——《用人》。法令的設定要適應人的性情,便于實施。設立的獎賞我們通過努力是可以拿到的,處罰的規則只要我們注意是可以避免的,要遵循普遍性原則,如同我們經常講到一個組織的目標管理,目標要有努力的成分,目標也是要現實的、能夠實現的,我們希望大家踮起腳、伸出手、再跳一下去摘樹上的蘋果,而不是跳起來摘天上的月亮。韓非曾講過:人主立難為而罪不及,則私怨生;人臣失所長而奉難給,則伏怨結。
二、“法莫如一而固”——《五蠹》。法令必須統一并保持相對的穩定性。雖然我們都認可隨著時勢變化,法令要相應變革以適應時代發展,韓非自己也闡述了: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但這是從時代的高度來的,我們要辯證看待變與不變。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日本的明治維新這些變革是要的,但你不能今天剛胡服騎射,第二天又改回了傳統的服裝。在某個時期,法令必須要有統一性穩定性,如果朝令夕改,一個問題是大家會無所適從,另一個問題是奸臣刁民看到原來的法律有利,用原來的,現在的法律有利,用現在的,這就會形成混亂。西方管理學十大原理中有一個手表原理:當我們有一塊手表時我們清楚的知道現在的時間,但有了兩塊及以上的手表時卻糊涂了。手表原理告訴我們,一件事不能設置兩個不同目標,一個人不能選擇兩種價值觀,對同一個人或同一個組織的管理不能同時采用兩種不同的方法,甚至每一個人不能由兩個人來同時指揮,否則將使這個企業或這個人無所適從,行為將陷于混亂。老子講過:治大國若烹小鮮。很多人把這句話的意思理解反了,不是說治理國家就像煎小魚一樣翻來翻去,而是治理國家像煎小魚一樣,不能翻來翻去,否則多翻幾次小魚就散架了。
三、厚賞重罰。“賞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罰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五蠹》。類似言論也經常被人們所詬病,批判法家思想是法西斯主義,其實并非如此。法家思想的觀點是通過嚴懲來加強法律的威懾力,使人們嚴格按照法律辦事,從而使刑罰無所施。并非懲罰性原則而是懲戒性原則,并非執法原則而是立法原則,是一種以刑去刑的思想。例如規定偷一百塊錢就用皮鞭打十鞭,是通過這十鞭的處罰使人不敢偷盜,而不是規定打一鞭但在執行時隨意加重至十鞭。法家思想認為,刑罰輕微,人會因犯罪成本低而容易犯法。集市上缺斤短兩的現象屢禁不止,設想一下如工商部門真的缺一罰十,商家可能就不敢宰客了。很多地方衛視臺到了后半夜都在播放一些騙人廣告,什么黃金八件套只要三百九十八元,你相信嗎?但奸商們樂此不疲,因為處罰力度小,但在有的國家如果你的虛假廣告被查實,必須花錢再做十倍播放次數的反廣告消除惡劣影響,商家當然不敢再弄虛作假。所以厚賞重罰是立法原則,執法時須按法辦事,不能隨意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