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金融危機的救命稻草。然而,即便是在中國,高投資與高回報也并不一定就能畫上等號。
“高檔酒店從計劃期、準備期、建造期到開業期需要四至五年的時間。酒店投資一般要求自有資金占比60%。酒店回收期普遍在10至20年(靜態,不計利)。”11月伊始,華美酒店顧問機構首席知識官趙煥焱在其微博中指出,在國際酒店集團大手筆擴張的背后,是中國星級酒店較為灰暗的市場行情。
根據業內人士的估算,目前市場情況下,如果一家五星級酒店要在8至12年內收回投資成本,那么它的平均每年正常入住率應為70%至80%。然而,“目前二線城市的四、五星級酒店的全年平均入住率僅為60%多。”
“這些都是非常嚴峻的問題。顯然,對于早前已經進入中國市場的酒店品牌而言,它們的優勢會更多。”談及高端酒店業中國市場的前景,麗思卡爾頓酒店集團區域副總裁及總經理博瑞恩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或許,麗思卡爾頓確實有此發言權,因為在過去的5年時間里,這家具有近90年歷史的高端酒店品牌才在中國突然發力。從1997年起低調管理國內首家高級酒店開始,該品牌整整沉寂了十余年,才先后在 北京 、海南、廣州、深圳和上海開拓起了新的陣營。對此,博瑞恩并不愿意用“快速發展”加以描述。因為在他看來,過快的擴張背后一定會以忽略細節為代價。
“無論市場如何變化,對于酒店行業而言,服務至上不會過時。”博瑞恩認為。
好酒店必須涵蓋三項指標
“快速發展必定會妥協一些標準。”談及過去5年里,麗思卡爾頓在沉寂了10多年后突然發力,博瑞恩皺起了眉頭,“我覺得用‘快速發展’來形容并不準確。”
早在1997年,麗思卡爾頓酒店集團便開始在中國管理首家酒店。然而,沒有過多的宣傳,更沒有“乘勝追擊”地“圈地”,這個發源于美國的高端酒店品牌在中國的發展頗顯低調。在十幾年的時間里,中國人對這個品牌的認知僅僅停留在那家位于上海最繁華路段之一南京西路上的上海波特曼麗嘉酒店,看起來既古老又略富現代感的建筑。不過,在過去的5年中,麗思卡爾頓卻突然發力,酒店數量陡增從在北京熙熙攘攘的金融街和華貿中心連開2家酒店開始,該品牌前前后后在其中國陣營里添加了多名 “成員”。截至目前,包括全球最高的酒店香港麗思卡爾頓在內,該品牌在中國的酒店數目已經上升到了8家。
“擴張的過程不是快速發展,更像一個釀酒的過程。”博瑞恩對記者強調,每一個新酒店的開幕背后,都是積累了6、7年之久的蓄積力量。
對于擴張這瓶“紅酒”,博瑞恩對記者表示,無外乎還有一張“秘方”。他告訴記者,一家好的酒店必須涵蓋三項主要指標:良好的地理位置與周邊布局、獨特的設計感,以及最優質的服務。
“你必須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比方說,未來十年,你所選擇的酒店周圍的商場、辦公樓,它們綜合起來會呈現什么樣的商業氣氛。”博瑞恩以去年在上海最為繁華的陸家嘴商圈開業的酒店為例,“十多年前,這里只是一片荒蕪。”
上述觀點似乎正代表了麗思卡爾頓酒店集團的整體發展方向。該集團在今年6月曾宣布其擴張計劃,預計到2016年底,集團旗下的項目總數增加至100家以上。這也意味著,投資方將注入超過20億美元的新資金。而在這張版圖上,自然也少不了具有豐富發展潛力的中國市場。據記者了解,未來十年內,包括天津、成都、南京、青島、大連以及武漢在內,麗思卡爾頓將先后于上述城市開出高級酒店。
對此,博瑞恩的看法是,選擇開店的城市自然與當地環境和政府未來的規劃分不開,但總體而言,“這些都是我們認為未來具有非常大發展潛力的市場。”
“2010年,中國出境旅游人數已經要快要突破6000萬人次,未來這個數字將更加巨大。”博瑞恩補充說,在中國的蓄力不僅局限于本地市場,品牌認知度的提高將會讓更多去往全球的中國人在世界各地選擇同一品牌。
“入住率”不是最大挑戰
如果要問對于酒店收益而言,最關鍵的是什么?“入住率”無疑是重中之重,但眼下,這個字眼卻顯得格外敏感。此前,上海衡山集團副總裁黃鐵民曾公開表示,2011年上海絕大多數酒店的出租率和平均房價都將會出現兩位數的下降。“上海每新開一家酒店,就有90%的虧損可能。”
但即便如此,像麗思卡爾頓一樣瞄準了中國市場未來發展潛力的酒店品牌卻不在少數。據業內人士預測稱,2010年到2015年,全國每年將新建酒店1500家以上,總投資額也將逼近4000億元。
“無疑,已經在中國有良好發展的酒店品牌會具有更多的優勢,因為它們占據了先機。”言及眼下中國酒店行業的市場格局,博瑞恩認為,相對于成熟的高端酒店品牌,富有實力而穩固的客戶群體是最堅實的動力支持。“酒店所要做的就是盡力而為,一如既往地堅持。”
對于麗思卡爾頓來說,博瑞恩所說的“堅持”或許就是集團傳承了近90年的“服務信念”。據介紹,麗思卡爾頓區分于其包括香格里拉、凱悅在內的競爭對手的最大不同就是獨立的品牌定位,不采取進一步細分品牌的措施。
“所以,奢華的服務,是唯一的標準。”博瑞恩說,比如,全球找不到一家麗思卡爾頓酒店是一模一樣的,“每家酒店都會帶給客人不同的屬于當地的體驗。”
那么,如果入住率并不是高端酒店在中國市場的“心頭之患”,什么才是它們真正的挑戰呢?對此,博瑞恩告訴記者,人才的挖掘與保留才是最大難題。
“你首先要找到具有發展潛力的員工。他們不僅僅可以完成當下的任務,雇主也必須前瞻性地發現這些人具有未來的成長空間。”博瑞恩透露,中國的人才成長完全已經跟上了全球發展的步伐,越來越多的外企愿意啟用中國人加入管理層。
根據博瑞恩的估算,麗思卡爾頓在中國的員工流失率在10%以下,其首家中國酒店上海波特曼的員工流失率更保持在2%。
“但行業目前員工流失率的平均水平普遍要達到4到4.5成。”博瑞恩透露。
在博瑞恩看來,國內大多數業主財富積累迅速導致心態上的不成熟,在人才的留用上稍有遜色。而要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必須建立良好的人才培養體系和健全的 企業文化 。西方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從事酒店行業的企業基本上都具有文化傳承和家族傳承背景,強調品牌意識和文化內涵。不過,即便如此,博瑞恩也并不否認高端酒店也面臨著人才流失的難題。
“最大的問題是,你培養了這樣一個人才,但同時,卻面臨著失去他的風險。”博瑞恩坦言。
“高檔酒店從計劃期、準備期、建造期到開業期需要四至五年的時間。酒店投資一般要求自有資金占比60%。酒店回收期普遍在10至20年(靜態,不計利)。”11月伊始,華美酒店顧問機構首席知識官趙煥焱在其微博中指出,在國際酒店集團大手筆擴張的背后,是中國星級酒店較為灰暗的市場行情。
根據業內人士的估算,目前市場情況下,如果一家五星級酒店要在8至12年內收回投資成本,那么它的平均每年正常入住率應為70%至80%。然而,“目前二線城市的四、五星級酒店的全年平均入住率僅為60%多。”
“這些都是非常嚴峻的問題。顯然,對于早前已經進入中國市場的酒店品牌而言,它們的優勢會更多。”談及高端酒店業中國市場的前景,麗思卡爾頓酒店集團區域副總裁及總經理博瑞恩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或許,麗思卡爾頓確實有此發言權,因為在過去的5年時間里,這家具有近90年歷史的高端酒店品牌才在中國突然發力。從1997年起低調管理國內首家高級酒店開始,該品牌整整沉寂了十余年,才先后在 北京 、海南、廣州、深圳和上海開拓起了新的陣營。對此,博瑞恩并不愿意用“快速發展”加以描述。因為在他看來,過快的擴張背后一定會以忽略細節為代價。
“無論市場如何變化,對于酒店行業而言,服務至上不會過時。”博瑞恩認為。
好酒店必須涵蓋三項指標
“快速發展必定會妥協一些標準。”談及過去5年里,麗思卡爾頓在沉寂了10多年后突然發力,博瑞恩皺起了眉頭,“我覺得用‘快速發展’來形容并不準確。”
早在1997年,麗思卡爾頓酒店集團便開始在中國管理首家酒店。然而,沒有過多的宣傳,更沒有“乘勝追擊”地“圈地”,這個發源于美國的高端酒店品牌在中國的發展頗顯低調。在十幾年的時間里,中國人對這個品牌的認知僅僅停留在那家位于上海最繁華路段之一南京西路上的上海波特曼麗嘉酒店,看起來既古老又略富現代感的建筑。不過,在過去的5年中,麗思卡爾頓卻突然發力,酒店數量陡增從在北京熙熙攘攘的金融街和華貿中心連開2家酒店開始,該品牌前前后后在其中國陣營里添加了多名 “成員”。截至目前,包括全球最高的酒店香港麗思卡爾頓在內,該品牌在中國的酒店數目已經上升到了8家。
“擴張的過程不是快速發展,更像一個釀酒的過程。”博瑞恩對記者強調,每一個新酒店的開幕背后,都是積累了6、7年之久的蓄積力量。
對于擴張這瓶“紅酒”,博瑞恩對記者表示,無外乎還有一張“秘方”。他告訴記者,一家好的酒店必須涵蓋三項主要指標:良好的地理位置與周邊布局、獨特的設計感,以及最優質的服務。
“你必須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比方說,未來十年,你所選擇的酒店周圍的商場、辦公樓,它們綜合起來會呈現什么樣的商業氣氛。”博瑞恩以去年在上海最為繁華的陸家嘴商圈開業的酒店為例,“十多年前,這里只是一片荒蕪。”
上述觀點似乎正代表了麗思卡爾頓酒店集團的整體發展方向。該集團在今年6月曾宣布其擴張計劃,預計到2016年底,集團旗下的項目總數增加至100家以上。這也意味著,投資方將注入超過20億美元的新資金。而在這張版圖上,自然也少不了具有豐富發展潛力的中國市場。據記者了解,未來十年內,包括天津、成都、南京、青島、大連以及武漢在內,麗思卡爾頓將先后于上述城市開出高級酒店。
對此,博瑞恩的看法是,選擇開店的城市自然與當地環境和政府未來的規劃分不開,但總體而言,“這些都是我們認為未來具有非常大發展潛力的市場。”
“2010年,中國出境旅游人數已經要快要突破6000萬人次,未來這個數字將更加巨大。”博瑞恩補充說,在中國的蓄力不僅局限于本地市場,品牌認知度的提高將會讓更多去往全球的中國人在世界各地選擇同一品牌。
“入住率”不是最大挑戰
如果要問對于酒店收益而言,最關鍵的是什么?“入住率”無疑是重中之重,但眼下,這個字眼卻顯得格外敏感。此前,上海衡山集團副總裁黃鐵民曾公開表示,2011年上海絕大多數酒店的出租率和平均房價都將會出現兩位數的下降。“上海每新開一家酒店,就有90%的虧損可能。”
但即便如此,像麗思卡爾頓一樣瞄準了中國市場未來發展潛力的酒店品牌卻不在少數。據業內人士預測稱,2010年到2015年,全國每年將新建酒店1500家以上,總投資額也將逼近4000億元。
“無疑,已經在中國有良好發展的酒店品牌會具有更多的優勢,因為它們占據了先機。”言及眼下中國酒店行業的市場格局,博瑞恩認為,相對于成熟的高端酒店品牌,富有實力而穩固的客戶群體是最堅實的動力支持。“酒店所要做的就是盡力而為,一如既往地堅持。”
對于麗思卡爾頓來說,博瑞恩所說的“堅持”或許就是集團傳承了近90年的“服務信念”。據介紹,麗思卡爾頓區分于其包括香格里拉、凱悅在內的競爭對手的最大不同就是獨立的品牌定位,不采取進一步細分品牌的措施。
“所以,奢華的服務,是唯一的標準。”博瑞恩說,比如,全球找不到一家麗思卡爾頓酒店是一模一樣的,“每家酒店都會帶給客人不同的屬于當地的體驗。”
那么,如果入住率并不是高端酒店在中國市場的“心頭之患”,什么才是它們真正的挑戰呢?對此,博瑞恩告訴記者,人才的挖掘與保留才是最大難題。
“你首先要找到具有發展潛力的員工。他們不僅僅可以完成當下的任務,雇主也必須前瞻性地發現這些人具有未來的成長空間。”博瑞恩透露,中國的人才成長完全已經跟上了全球發展的步伐,越來越多的外企愿意啟用中國人加入管理層。
根據博瑞恩的估算,麗思卡爾頓在中國的員工流失率在10%以下,其首家中國酒店上海波特曼的員工流失率更保持在2%。
“但行業目前員工流失率的平均水平普遍要達到4到4.5成。”博瑞恩透露。
在博瑞恩看來,國內大多數業主財富積累迅速導致心態上的不成熟,在人才的留用上稍有遜色。而要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必須建立良好的人才培養體系和健全的 企業文化 。西方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從事酒店行業的企業基本上都具有文化傳承和家族傳承背景,強調品牌意識和文化內涵。不過,即便如此,博瑞恩也并不否認高端酒店也面臨著人才流失的難題。
“最大的問題是,你培養了這樣一個人才,但同時,卻面臨著失去他的風險。”博瑞恩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