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格力的 營銷 戰略 ,在縱深上、接觸面上,已經相當體系化了,單個企業與產業鏈乃至社會大環境的緊密度很高。可我認為,消費品營銷戰略與工業品營銷戰略還是異大于同。若是拿汽車做比較的話,消費品營銷戰略是前驅,而工業品營銷戰略是四驅,以后驅為主。前驅是市場運營,后驅是企業自身和相關價值鏈的整體運營。
有同事問我:你覺得,消費品營銷與工業品營銷的最大區別是什么呢?兩者以往涇渭分明的地方,似乎越來越混沌;而看似一樣的地方,卻在生成越來越大的鴻溝。簡單而粗暴地概括一下,在方法工具上,工業品企業可以多學學消費品企業的玩法;在戰略思維與體系運行上,消費品企業則要潛心學習工業品企業的高闊深;在產業鏈營造上,消費品企業就要落后很多,那就從幼兒園學起吧。
工業品企業的營銷戰略,根在社會資源,主干是產業生態環境,枝梢是企業運營,樹葉是營銷。樹葉,汲取陽光雨露,是花朵的家,是路人的蔭涼,是環境美化的主角。樹葉,必須依附在大樹上,春花秋實。離開大樹的樹葉,葉落歸根的夢圓了,生長的夢卻破滅了,默默地滋潤著泥土。
有些大型工業品企業,產品線多,戰略驅動要素多, 銷售 與服務的縱深開闊,果子結在營銷上,而花開在金融租賃、 財務管理 、 人力資源 等非制造環節上。要玩轉工業品營銷戰略,就很有些功夫在詩外的味道。看得見的陽光大道,就是圍繞 企業戰略 有效組合上述要素,可此路難走通。眾多企業共同看到的戰略路徑,極容易造成資源投入的消耗戰,整機廠家們拼瘦了,而上游核心部件供應商和下游經銷商卻樂不可支,渾水摸魚的樂趣不可阻擋呀。而且,整機廠家們還很容易就陷入了囚徒困境,博弈的結果就是把利潤拱手讓給他人,自己只落得個銷售額的浮名。
國內的工業品企業,要玩轉營銷戰略,必須要駕馭好戰略三套車:營銷戰略、金融租賃、財務管理體系。營銷戰略,是中間的那匹頭馬,它最懂主人的意思,韁繩的微妙變化都能啟發它靈敏的方向感。左側的那匹高頭大馬,力氣大,脾氣有點暴戾,它就是金融租賃。右側的那匹馬,耐力出色且善解人意,它就是財務管理。三套車的駕馭者,戰略方向感強、善于識別驅動力、長于資源調度匹配,此種戰略經營型高端人才,現有的工業品企業里面存量不多,而且靠著自己培育的增量的速度與質量也不樂觀。因為,舊體系里是很難長出那么多新苗,而且還能長成參天大樹。
工業品營銷戰略的掌舵者,必然會有“外行”的強勢介入。最為理想的人選,就是有過規模戰役的指揮官,這在和諧中國很難找到,而美國卻新人輩出,等到他們退役進入到大型企業,就會生發出強勁的鯰魚效應。畢竟,以生命為代價的戰爭,比經濟為籌碼的企業復雜多了。美國在二戰后的經濟崛起,少不了優秀戰斗指揮官的軍轉民,就連美國開過元勛華盛頓和二戰后的艾森豪威爾也不例外嘛。
其次的理想人選,就會是有市場意識的社會學家,他們會有虔誠的信念(最好是宗教,這方面天朝人有先天的不足)、廣博的政治經濟素養、哲學歷史社會學功底,又有對人性和社會的最低限的敬畏和尊重。中國的 制造業 ,必須要扛起中國進步和振興的大梁,而領先型制造業的掌門人,就必須走出生產技術的專業小圈子,成為根植企業、心系產業、情牽社會的“LSI(大規模集成電路)”。
《我的根在草原》,是首好聽的蒙古歌曲,歌詞中把孩子比喻成父親心愛的駿馬、母親放飛的雄鷹,甚是精妙。對于工業品營銷戰略而言,營銷是飛在藍天的風箏,長長的線兒是產業鏈,而牽線的人就是企業戰略與運營的掌舵者。掌舵者是調理營銷戰略、金融租賃、財務戰略的烹飪高手,有限的資源能玩出超越想象的花樣,這,就是戰略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