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了服務的重要性,這是一種最為樸素的力量。對于現實中太愛索取的我們來說,服務形式主義的抬頭,服務意識與行為的下降漸漸的在塑造著一種難以遏制的潮流。對于職場中人,我們如何用更積極的態度服務生活中的任何人——服務我的老板,服務我的同事,服務我的家人已是刻不容緩。
對于我們來說,最大的困難在于轉變觀念,但是我們應該知道,如果真的做到了,就一定會取得很大的成功,無論工作上還是生活上。因此,服務是一種信仰;服務別人,一定程度上等于克制自己肯定別人。事實上,當一個人能夠做到極度自律——把本性中的自私、懶惰、貪婪、嫉妒等與“成功”背道而馳的素質壓制到幾乎為零,一切言行就都能夠為“成功”服務,想不成功都難。但正因為這樣,不是所有人能承受得住這種近似扭曲的磨煉。大都市高收入人群里有心理缺陷的人越來越多了,跟此類“過度克制”或許有一定關系。而流行過一段時間的“發泄屋”等比較變態的由日本流傳過來的消費場所正是“過度克制”之后產生的新需求。有人會說,如果時時刻刻都需要“為別人服務”,活著就失去了意義。但不為別人服務的結果是人生將更加的沒有意義。
其實,什么東西都是過猶不及。對那些已經神經緊張得要命,生怕自己對客戶或對老板有一點點大意的人來說,也許該為“服務”定個標準,合適的時候,要知道合理的說“不”。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對和我約會的遲到表現了極度的歉意,給人感覺就像是陌生人,一次無關緊要,雙方可以理解的小事竟然被他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這樣的人、這樣的生活狀態如何是好?
但對包括我在內的絕大多數人來說,適當地加強一點服務精神,應該不至像我的朋友那樣。也許我們可以這樣做:在收到同事和客戶以及朋友郵件時,別浪費時間,習慣性的少看一些八卦無聊網頁,及時回復;在男朋友女朋友嘮叨要你多穿一件外套時,即使不穿也順手拿上,以表示你的理解和感謝;在接受老師的講解指引時,即使他很羅嗦,也保持微笑到他講完為止,這是一種服務意識,更是一種精神。說起來很容易,但實際生活中能做到的人并不多。說到之間的距離始終是遙遠而不可及的。記得有一次參觀青島啤酒博物館,我們很多人都因為講解人的節奏緩慢而自行獨立行賞去了。后來在結束時,我們發覺她的臉色就像塊木頭。我完全理解她,其實只要我們按捺住心里的那點不耐煩,保持微笑跟在她身后,她一定很高興,因為這是對她工作和她本人最好的肯定。但是如果硬要讓我們配合她那不讓我們滿意的服務行為,很可能最后不高興的反而是我們。
我相信絕大多數的職場中人,誰都知道怎么做才能讓別人高興,關鍵在于想不想做、值不值得做以及做到什么程度。對于這些分寸,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權衡和他對目標的理解。在我們所能承受力范圍之內,對生活中的重要內容,或者家人、或者事業、或者朋友,多“服務”一點點,一定會有驚人的效果出現,尤其是在那些一貫被我們所忽視的方面。至于對承受程度的度量,我的意見是不斷實踐、總結。就算你在實踐中把老板服務過了度,也會是個很好的教訓和進步,總比呆在原地,什么都不做穩定現狀要好,畢竟每一個老板都希望在變化中看到持續成長的希望。 服務本質上就是利他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