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要動不動上來就問對方發稿多少錢
首先你要知道,有些媒體只要是給錢就能發稿的,而有些媒體給錢是發不了 稿子的,主要還是看內容。大多數情況下,主流的媒體,對發稿的要求相對要嚴一些。以門戶網站為例,如果你的事情比較小,又沒有什么新聞性的話,基本都不用去問,肯定發不了。所以,在跟對方溝通之前,你要先了解不同媒體的發稿要求。
很多剛入行的小姑娘,一上來加完人微信,就問軟文多少錢一篇。我看到這句話,一般直接就會回對方一句:拜托,你就不要侮辱人了好嗎?
有一天我正在樓下吃面,突然接到一個自稱是“優米網銷售”的哥們打來電話,直接問我發軟文上頭條多少錢,我直接回答他,你怎么這么不尊重人啊,拜托你先了解好情況再來問好嗎?真懷疑你是不是來黑王利芬老師的。
還有,不要輕易用“軟文”,這兩個字真難聽,因為一旦你說出這兩個字了,媒體往往會覺得你把它當工具在使,我說得直白一點,雖然你心里可以這么想,但不能這么說啊。因為媒體人往往都是靠文字吃飯,多少有那么一點臭清高。有時本來你的內容還有一點價值,但當對方聽到你的“軟文”說法后,也只好回你一句“不好意思”。
2、不能說的不說都行,但不要輕易撒謊
去年11月,某電動車企業處在風口浪尖,當其老板被曝出出事了之后,他們依然更新老板的微博推廣第二周的一個活動。
我當時就給他們另一個創始人打電話問什么情況,對方說正在登機不方便說(其實都知道這多半是套路話啦…),我說只要一分鐘不就能說清嗎,對方說實在不好意思就把電話掛了。
隨后,我給他們公關打電話,問這個時候你們怎么還在老板微博推廣啊?是不是自己在炒作?對方回答我說,你可以這么理解。
后來我就根據對方的回應把稿子發了,結果后來發現根本不是這么回事,于是直接跑到他們第二周的活動現場準備要個說法,在現場被兩個熟悉的朋友充當和事老勸下來了。因為對方的確不是故意要擺我一道,只是在當時還不太專業,所以最后對方道了個歉也就算了。
對于還缺乏經驗的公關,我建議,對媒體有些話不能說的,你不要說或者說的確不方便說就行了,但如果要說就得保證自己說的都是真的。退一萬步講,就算你說的是假的也沒問題,但你要保證事后不會被打臉。
另外,承諾也一樣,不要輕易對媒體說我會給你安排誰誰的獨家采訪,你得先上下確定的確可以做到再說,否則很容易失信于人,到時對方只會覺得你不靠譜。
3、尊重媒體勞動成果,不要總想改人稿件
在采寫完成后,不是每家媒體都會給看稿的,要求看稿之前,先問問對方是否可以看一下。如果對方信任你愿意給看一下,你也應該做到不輕易改動,要知道,媒體人維護自己的稿子勝過一切。
2015年7月,前百姓網聯合創始人李佳創業做硬件,讓我做個采訪。完了之后我準備發稿時,公關說能不能看一下,除了有錯誤的地方,保證不會怎么改,我說那行吧。
結果第二天一早,對方扔回給我的稿件已經完全變了樣,文字稍微變動我也就忍了,尤其是這位老板在中間加了很多修飾自己以往多么多么牛的句子我實在看不下去了。我問怎么回事,對方說她跟老板說了不要改,結果對方硬要改,所以就成了這個鬼樣子。
我準備直接打給李佳炮轟他為什么這么不尊重人的勞動成果,公關哀求說要不還是算了,這樣兩敗俱傷不好,要不你就按你自己那版發吧。后來我按我自己的版本發了,好在對方并沒有再找上來改,事情也就過去了。
順便提及一下,盡管上面的事我對李佳仍有不滿,但后來我在寫《創業公司如何在中美兩地失去支持者》一文時,舉了很多不好的例子,只有李佳是其中唯一正面的例子。因為在很多眾籌項目的目的就是為了騙錢的時候,只有李佳不是,他在眾籌完了之后發現無法及時發貨,于是主動承諾向支持者退款,并讓眾籌者留下收款方式。所以不要總覺得媒體就是有怨氣就會報復,還真不是。
4、不要輕易評價競爭對手
評價競爭對手往往容易落下話柄,因為你自己也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一旦你評價競爭對手的言論被公開,大家往往都會覺得,你自己都那個鳥樣,有什么資格評價XX。
其實大多數企業公關部在這點上做得很好,但仍有一些企業的老板管不住自己的嘴巴。
今年4月,華為在倫敦發布P9,華為消費者BG的大嘴巴CEO余承東在媒體溝通會上直接炮轟某友商“沒見過世面,不可能成為世界品牌,頂多成為東莞品牌”,這種事一旦被寫出去,大家肯定會吐槽華為格局不夠,老板怎么這樣等等,好在華為公關部知道老板是大嘴巴,提前溝通了涉及到競爭對手的不要隨便寫,這才沒有捅出簍子。
如果非要評價競爭對手,那就評價比自己牛的。別去評價比自己企業還差的公司,拉低自己的段位。當然有些初創公司初期為了打出一些名聲,也會選擇去炮轟大公司,這時,你應該找準對方的痛點,讓網友看了覺得盡管你是在炒作,但我也愿意支持你。
比如百度當時在輿論風口浪尖時,就有餐飲店老板發廣告海報說拿著百度離職證明可以免費用餐,這種炒作雖然也沒有顯得多有格調,但至少不會鋪天蓋地被罵,而且很多人明明知道你是廣告,但還是覺得爽,果斷轉了!
百度正處在魏則西事件旋渦時,搜狗連夜做出一個明醫搜索,這就是很好宣傳自己的機會。
5、從下往上找關系,可增加成功率
試想一下,你如果找某企業的CEO要合作被拒絕后,你再去找他們副總裁有用嗎?老大都拒絕了,下面的人即使覺得再好也不方便跟你合作。但反過來就不一樣,如果你先找副總裁被拒絕,再找CEO的話,起碼還有可能,因為后者話語權更大。
媒體也是如此:
聽某同行跟我說,2015年底,某互聯網金融企業的融資PPT被他們曝光。對方直接找到他們負責管財經媒體的部門老大,想刪稿,刪稿不行那就修改部分也行,結果直接被拒絕了。后來對方又找到部門老大下面的主編,本來主編也打算稍微修改一下的,結果聽說老大已經回絕了,于是只好愛莫能助。
如果媒體寫你的企業了,你覺得有誤或者有對你們不利的地方,最好先找媒體直接寫這篇稿子的記者,對方不同意刪改的話,你再一層一層往上找,就算前面被拒絕了,后面還有可能得到肯定答復,這樣你成功的可能性要大很多。
6、記得錄音,有備無患
雖然媒體和企業在多數情況下都不至于鬧矛盾,但只要你想成為一名有專業性的企業公關的話,你在與媒體打交道時應該隨時隨地留存證據,尤其記得錄音,關鍵時刻,這些東西甚至可以作為呈堂供證的。
比如你們CEO本來沒有說這句話,結果被媒體寫出來了,或者他說的話被斷章取義了,你至少可以公布錄音還原真相,而不是苦苦哀求人家刪稿。
媒體和企業有時候也避免不了撕逼,甚至因為一些事鬧上法庭,所以不管是媒體還是公關,錄音很重要。當初馬云和南華早報的事件,要不是記者有錄音,估計早進去了。當然了,沒有錄音作為證據這位記者應該也不敢寫。
我作為媒體人也是這樣做,但凡是可能涉及到敏感問題的事件,或者有可能未來撕逼或鬧上法庭的事件,我一定會錄音,因為到時對方告你誹謗的話,你拿不出任何證據,只好認栽。這也是我為什么兩部手機同時用,因為習慣了用iPhone,但又無法邊通話邊錄音,所以只好再用一部Android。
7、多跟大企業學習“乾坤大挪移”
我前兩天寫了一篇有關電商巨頭前二把手“退休”的文章,結果被某巨頭的公關找過來,礙不過朋友面子,我把自己朋友圈轉的給刪了,但公眾號發的依然堅持沒刪。
因為我本就沒說什么假話,大家稍微想想就知道一個不滿50歲的前二把手“退休”是個什么概念。說好聽點叫退休,說難聽點就是離職。這么大的新聞,媒體還不應該寫翻了天,結果媒體都不關注“退休”的深層次原因,反而去宣揚對方的退休制度是如何升級的。可見這家企業的公關引導做得有多好。
另一家電商巨頭也是,在他們關閉某C2C業務的時候,他們老板說C2C假貨太多,關閉C2C是了杜絕假貨,我們依然專注B2C。而他們的主要競爭對手,就是靠C2C起家的。自己倒下還不忘拉一個墊背的,公關話術也是夠高明。
所以,多跟這些知名企業的公關口徑學一學,有時候本來是壞事,結果卻可以宣揚成好事。只要找到著力點,就能神不知鬼不覺地完成“乾坤大挪移”,讓媒體的視線成功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