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建設無法一蹴而就,其實并不神秘,就是通過帶有信息指令的復制因子的搜集、整理、選擇、加工,強化其復制能力,使之方便于復制和傳播,也讓人樂于接受。這首先是提升對于企業共同價值觀念、共同思維方式和共同行事習慣要求表達的藝術性。
大家都知道,有凝聚力的企業文化好,難的是如何建立這種企業文化。中國企業做企業文化的還是比較少。稍微有點凝聚力的企業文化有些是“洗腦”的結果。現在,雖然熱衷于洗腦的企業還很多,洗腦一時也頗有成效——但我要提醒他們的是,千萬不要低估員工對洗腦的免疫能力,不要期望在21世紀靠洗腦洗出一個世界級的企業來。
發財不等于發展,做生意不等于做企業。企業文化不解決企業當期賺不賺錢的問題,它解決的是企業能否基業長青的問題!2005年,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在對2881位企業經營者做出的問卷調查表明,有60.1%的人同意“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形成的”這一說法。
但如今,在新興的IT公司中,不少年輕的高學歷企業領導者從一開始就十分重視團隊建設和良好的企業氛圍營造,對企業文化有意識地加以引導,這是企業家隊伍漸漸成熟的表現。其實,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有企業的地方就有企業文化。公司無論大小,經營時間無論長短,它都會自動自發地形成自身的文化,而有一個好的開頭,更易于企業文化的形成、發展,到逐步走向成熟。著名企管專家譚小芳老師(www.tanxiaofang.com)總結企業文化建設的八大法則:
1、情理法則
情理法在中西方的人際關系互動和社會秩序整合中,電視節目其作用顯然是有所不同的。在中國是情為基礎,理為本,法為末。在西方則是理為本、法為用、情為末。理性主義與法治主義是西方文化的特征,而情理主義與德治或人治主義是中國文化的特點。因為“天理無非人情”,“王法本乎人情”。
普遍精神服從于特殊私情,法制精神讓位于人倫情理。儒學與中國文化的這種情理精神的文化與社會影響體現為:它使中國人的人格、思維與行為方式具有中庸之道和中庸之德、風格和境界。在人際互動和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了某種人情法則的文化規則,使我國成為人情超級大國。使我國傳統社會的社會秩序建立在人治的基礎上而非法治的基礎上。基于傳統社會的情理精神與現代理性精神是相沖突的,建立在情理精神基礎上的人治傳統更可能對現代社會的法治起到巨大的破壞作用。
2、棒喝法則
棒喝是禪宗師家接待初學者的手段之一。對于其所問的問題,師家往往不用語言來答復,或者使用棒鋒擊打其頭部,或者沖其大喝,看其反應能力,斷定學生悟解能力。今天在 企業管理 當中,棒喝發展體現了企業的文化發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