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迅速發展,眾多企業都在全球
供應鏈
體系中得到了甜頭,企業規模與效益迅速擴大,然而,
企業管理
者應該意識到,機遇同危險并存,實施供應鏈一體化管理,固然可以給
制造業
和商業帶來效益,但在實際操作中,并不是所有企業都能成功。一些生產廠家和商業公司在把業務外包之后,很快就遇到了意外的麻煩,不但沒有享受到供應鏈一體化管理所帶來的任何好處,而且使整個企業陷入困境。“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企業自身規模等方面的限制,導致其能力還沒有達到進入全球供應鏈體系中的水準就提前涉險搶灘;另一方面就是面對全球供應鏈巨大的信息量,由于缺少合適的信息載體,導致管理者應接不暇,企業管理不但沒有提升,反而混亂不堪,拖了企業發展的后腿”,博科資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沈國康指出。
供應鏈管理 并非萬能良藥
早在2000年,美國 物流 服務研究機構就發現,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供應鏈渠道中存在的問題,比人們想象的要嚴重得多。該機構指出,在美國已經實施的供應鏈 管理案例 中,有的非常先進,從原材料供應商、生產制造商、 銷售 商直到消費者,可以實行全程供應鏈一體化管理;也有一些物流經營人,盡管也在高喊“供應鏈一體化管理”,但實際仍停留在設想和規劃的水平上,具體操作不過是儲運公司的老一套,倉儲、遠洋運輸及航空貨運等各物流環節之間相互脫離,沒有任何協議或承諾用于保證供應鏈一體化管理的機制。
國內最大的物流供應鏈管理軟件供應商博科資訊總裁沈國康指出,盡管全球供應鏈管理的發展很不均衡,但根據美國一些成功供應鏈管理企業20多年的發展變革來看,供應鏈各個環節之間的咬合正日益緊密,企業之間的協作也逐步成熟。這些企業成功的關鍵在于,通過構建完善的信息化,實現了“供應鏈一體化管理”,進而通過強化供應鏈的一體化管理和各個環節之間的密切配合,找到了為企業提供最佳物流服務的途徑。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那些沒有把氣力用于強化信息化管理工作的企業,正在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供應鏈一體化管理”并不是簡單的一句口號,而是要落實在實際上,也就是信息化管理這塊基石上。
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是企業實現供應鏈一體化的橋梁,反之,供應鏈一體化管理的觀念就很難貫徹。目前我國大多數企業在這方面有著普遍存在的問題。在我國物流公司,以下的場景很常見:當你走進一家物流公司業務部門的辦公室,里面的員工忙得團團轉。所有人為了把貨物按時運到目的地、交到貨主手中,不惜一切代價,海運、陸運甚至空運都行,但似乎沒有一個人有多余的時間和額外精力,去考慮如何在戰略上進行管理的提升、供應鏈管理的革新。結果不難預料,問題會不斷重復出現,供應鏈上的失誤和事故形成惡性循環。雖然幾乎每日 都在處理相同的問題,但問題永遠不會從根本上被鏟除。
博科資訊物流專家指出:由于我國大多數公司物流部門或者物流公司在信息化管理上缺少必要的投入,盲目進入全國乃至全球供應鏈體系所帶來的龐大的數據量往往令他們應接不暇,導致本來就處于混亂中的供應鏈雪上加霜,貨運延誤、貨物被盜、貨物變質和貨物接送誤差等事故頻繁出現。同時,由于員工素質普遍不高,培養工作不到位,相對缺乏經驗,往往無法及時識別和準確處理供應鏈上遇到的各種問題,因此供應鏈的成本居高不下,來自客戶的投訴也很難得到及時的答復和準確的處理。供應鏈不但沒有幫助企業,反而給企業發展拖了后腿。
供應鏈管理,信息化必不可少
沈國康指出,如果管理跟不上,供應鏈就不是一棵令人喜悅的“搖錢樹”,而是一個足以把企業財力和精力耗光的“無底洞”。企業要想實現供應鏈一體化,必須從戰略高度理順和強化供應鏈信息化管理。
首先,企業要注重信息化管理,不斷更新電子信息技術,趕上供應鏈發展的步伐。現在的供應鏈變革速度更快,物流服務的范圍更廣,只有基于信息技術的支持,企業才能得心應手,把供應鏈結成一張覆蓋全區域乃至全球的網絡。
第二,企業管理者需要從戰略的高度認識供應鏈管理一體化對于公司的意義,把供應鏈管理的成敗看得比公司的階段性受益更重要。
第三,供應鏈管理的提升要從操作層尤其是客戶投訴最多的事故多發環節做起,爭取快速扭轉局面。這項工作的重心,應集中在通過信息化管理不斷提高供應鏈運轉的性能和進一步降低供應鏈的 經營管理 成本上。對于管理者來說,需要借助信息系統收集和分析每周或者每月的營業收入、客戶反饋、經營數據等信息,尤其要關注不斷重復出現的事故和誤差。把找出來的問題分門別類,例如貨運晚點、貨物丟失、貨運誤差,訂單混亂、貨損貨差、服務態度惡劣等等,再列出危害程度和經濟損失的具體數據,最后找出問題和事故產生的原因,想辦法解決。
第四,借鑒成功企業的發展經驗。管理者應把供應鏈管理失敗案例中最重要的表現列出來,并通過了解對應的預防措施和解決辦法,找到問題的起源和引發事故的各種原因,繼而避免此類問題的出現。同時,借助信息系統,對供應鏈管理的成功案例進行數字化分析,從中找出提高經濟效益和客戶滿意度的最佳途徑。
國際上很多成功的企業,早在10多年前就借助信息化管理把供應鏈生意做到了世界各地。盡管如此,這些公司仍認為在加強供應鏈信息化建設上,還有很多空間和潛力。信息化供應鏈管理不僅是一個開始,而是伴隨著現代企業發展的長久良方。
供應鏈管理 并非萬能良藥
早在2000年,美國 物流 服務研究機構就發現,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供應鏈渠道中存在的問題,比人們想象的要嚴重得多。該機構指出,在美國已經實施的供應鏈 管理案例 中,有的非常先進,從原材料供應商、生產制造商、 銷售 商直到消費者,可以實行全程供應鏈一體化管理;也有一些物流經營人,盡管也在高喊“供應鏈一體化管理”,但實際仍停留在設想和規劃的水平上,具體操作不過是儲運公司的老一套,倉儲、遠洋運輸及航空貨運等各物流環節之間相互脫離,沒有任何協議或承諾用于保證供應鏈一體化管理的機制。
國內最大的物流供應鏈管理軟件供應商博科資訊總裁沈國康指出,盡管全球供應鏈管理的發展很不均衡,但根據美國一些成功供應鏈管理企業20多年的發展變革來看,供應鏈各個環節之間的咬合正日益緊密,企業之間的協作也逐步成熟。這些企業成功的關鍵在于,通過構建完善的信息化,實現了“供應鏈一體化管理”,進而通過強化供應鏈的一體化管理和各個環節之間的密切配合,找到了為企業提供最佳物流服務的途徑。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那些沒有把氣力用于強化信息化管理工作的企業,正在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供應鏈一體化管理”并不是簡單的一句口號,而是要落實在實際上,也就是信息化管理這塊基石上。
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是企業實現供應鏈一體化的橋梁,反之,供應鏈一體化管理的觀念就很難貫徹。目前我國大多數企業在這方面有著普遍存在的問題。在我國物流公司,以下的場景很常見:當你走進一家物流公司業務部門的辦公室,里面的員工忙得團團轉。所有人為了把貨物按時運到目的地、交到貨主手中,不惜一切代價,海運、陸運甚至空運都行,但似乎沒有一個人有多余的時間和額外精力,去考慮如何在戰略上進行管理的提升、供應鏈管理的革新。結果不難預料,問題會不斷重復出現,供應鏈上的失誤和事故形成惡性循環。雖然幾乎每日 都在處理相同的問題,但問題永遠不會從根本上被鏟除。
博科資訊物流專家指出:由于我國大多數公司物流部門或者物流公司在信息化管理上缺少必要的投入,盲目進入全國乃至全球供應鏈體系所帶來的龐大的數據量往往令他們應接不暇,導致本來就處于混亂中的供應鏈雪上加霜,貨運延誤、貨物被盜、貨物變質和貨物接送誤差等事故頻繁出現。同時,由于員工素質普遍不高,培養工作不到位,相對缺乏經驗,往往無法及時識別和準確處理供應鏈上遇到的各種問題,因此供應鏈的成本居高不下,來自客戶的投訴也很難得到及時的答復和準確的處理。供應鏈不但沒有幫助企業,反而給企業發展拖了后腿。
供應鏈管理,信息化必不可少
沈國康指出,如果管理跟不上,供應鏈就不是一棵令人喜悅的“搖錢樹”,而是一個足以把企業財力和精力耗光的“無底洞”。企業要想實現供應鏈一體化,必須從戰略高度理順和強化供應鏈信息化管理。
首先,企業要注重信息化管理,不斷更新電子信息技術,趕上供應鏈發展的步伐。現在的供應鏈變革速度更快,物流服務的范圍更廣,只有基于信息技術的支持,企業才能得心應手,把供應鏈結成一張覆蓋全區域乃至全球的網絡。
第二,企業管理者需要從戰略的高度認識供應鏈管理一體化對于公司的意義,把供應鏈管理的成敗看得比公司的階段性受益更重要。
第三,供應鏈管理的提升要從操作層尤其是客戶投訴最多的事故多發環節做起,爭取快速扭轉局面。這項工作的重心,應集中在通過信息化管理不斷提高供應鏈運轉的性能和進一步降低供應鏈的 經營管理 成本上。對于管理者來說,需要借助信息系統收集和分析每周或者每月的營業收入、客戶反饋、經營數據等信息,尤其要關注不斷重復出現的事故和誤差。把找出來的問題分門別類,例如貨運晚點、貨物丟失、貨運誤差,訂單混亂、貨損貨差、服務態度惡劣等等,再列出危害程度和經濟損失的具體數據,最后找出問題和事故產生的原因,想辦法解決。
第四,借鑒成功企業的發展經驗。管理者應把供應鏈管理失敗案例中最重要的表現列出來,并通過了解對應的預防措施和解決辦法,找到問題的起源和引發事故的各種原因,繼而避免此類問題的出現。同時,借助信息系統,對供應鏈管理的成功案例進行數字化分析,從中找出提高經濟效益和客戶滿意度的最佳途徑。
國際上很多成功的企業,早在10多年前就借助信息化管理把供應鏈生意做到了世界各地。盡管如此,這些公司仍認為在加強供應鏈信息化建設上,還有很多空間和潛力。信息化供應鏈管理不僅是一個開始,而是伴隨著現代企業發展的長久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