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優步(Uber)尚未問世;5年前,它的地盤僅限于舊金山;而今天,它在超過65個國家提供出行服務,目前估值超過500億美元。優步一路籌集巨資用于擴張和甩開競爭對手——它從私人投資者那里累計獲得超過80億美元資金。
優步等獨角獸公司(獨角獸公司,是指風投資本參與創建、估值達到或超過10億美元的私人持股企業)的大量崛起似乎前所未有,但果真如此嗎?其意義何在?Play Bigger的研究顯示,初創企業成長速度近年確實在加快,至少從市值上看是這樣。
該公司分析了在IPO前募集大量私人資本是否有助于初創企業未來成功,以及何時上市最為有利。
研究人員首先分析初創企業的成長速度:選取2000年以及之后成立的1125家公司,將每家公司的市值除以成立年數,所得結果即為市值/時間比。例如,一家成立5年、市值20億美元的公司的市值/時間比大于一家成立10年、市值30億美元的公司。上市公司的市值即發行股份總值;私人持股公司的市值則以最新一輪融資時獲得的估值為準。(私募股權估值不那么精確,但可能最合理。)
分析結果比研究人員預想得更有戲劇性。2012年至2015年間成立的公司的市值/時間比,是2000年至2003年間成立的公司的兩倍多。
本項研究并未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網絡泡沫時代的數據,因此無法確定現在的初創公司增長速度是否超過當時。一些風投機構認為,Play Bigger分析出的數據反映出市場泡沫:初創公司股權估值過高,造成市值虛高。2015年11月《金融時報》報道,富達投資(Fidelity Investments)對持有的Snapchat股份價值減記25%,而在同年5月的最新一輪融資中,Snapchat估值達150億美元。同樣在2015年11月,移動支付公司Square提交IPO申請,按發行價區間計算,其估值相對2014年時的60億美元大幅縮水。
Play Bigger創始合伙人阿爾·拉馬丹(Al Ramadan)認為,現今初創公司快速成長或許有泡沫成分,但還是有基本面因素。“新產品和服務以前所未見的速度創造出來、得到應用,”他說,“Facebook、Twitter、Tumblr和Pinterest上口耳相傳的速度實在太快,這正是最有效的營銷。”
另一項研究關注的問題是:公司IPO前募得資金數額是否與上市后市值增長(即長期價值創造)呈正相關?
研究者分析了2000年以來在上市前獲得風投的69家美國公司,得出的結論是:不存在相關性。“說實話,我們并未料到這個結果,”Play Bigger創始合伙人克里斯多夫·洛赫希德(Christopher Lochhead)說,“在硅谷,很多人認為上市前募得的資金量非常重要。”
如果募集資金量與公司的長期價值創造無關,那什么與之有關?研究者有兩個有趣的發現。其一是公司上市時的“年齡”。“成立后6年到10年上市的公司,上市后創造的價值占69家公司上市后創造總價值的95%。”拉馬丹說。
公司上市時的成立年數與上市后價值創造存在相關性,但具體原因并不清楚。現在的初創公司不僅擴張速度更快,上市也更晚。我們無法判斷公司年齡和市值增長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最強大的公司只是湊巧都在成立后的特定時間上市,還是太早或太晚上市會對公司上市后的價值創造產生內在影響?Play Bigger計劃做進一步研究。
這項關于IPO時機的研究,可能也證實了很多初創公司因拖延太久而錯過上市機會。初創公司普遍不急于上市,而傾向從對沖基金、共同基金和企業風投等私募股權投資方獲得資金。如果初創公司太長時間不上市,不早點讓公眾投資者分享成長果實,就可能永遠無法上市。有些情況下,投資方可能會后悔沒有及早推動所投公司上市,在其仍然快速成長時兌現收益。例如創立于1999年的私人持股公司Jawbone一度被視為可穿戴設備行業的龍頭,但該公司市場占有率近年明顯下滑,市場研究公司IDC的數據顯示,Jawbone銷售額已跌出行業前五。2015年11月,Jawbone宣布裁員15%。
另一項發現則更為定性。研究人員根據樣本公司是否為滿足消費者潛在需求而開發全新產品和服務種類,對公司進行評分。評分標準包括:公司是否明確提出現有方案無法解決的新問題,是否培育大規模、活躍的開發者生態系統等。結果發現,公司上市后所創造的價值中,很大一部分來自開拓全新利基市場的“分類霸主”,如Facebook、領英、Tableau等。這些市場基本是“贏家通吃”——霸主占據76%的市場份額。
高科技初創公司正爭先恐后定義新品類,并且速度不斷加快。籌到更多現金無法助你在競爭中取勝,而太早或太晚上市可能有損長期表現。即便對于獨角獸公司,未來之路也將充滿挑戰。
THE IDEA IN PRACTICE
吉姆·戈茨(Jim Goetz)是紅杉資本合伙人,該公司是硅谷最老牌的風投公司之一。他最近與《哈佛商業評論》探討了現在初創公司成長如此快速的原因。
HBR:你們投資的WhatsApp在成立僅5年后以190億美元被Facebook收購。這樣的成長速度是否體現出市場的變化?
吉姆·戈茨:WhatsApp幾乎沒有任何營銷投入,占領市場全憑口碑。如今的初創公司可以借助App Store和Google Play觸及30億用戶。你有可能不必構建分銷系統就席卷半個世界,這在移動生態系統中史無前例。新市場機會的巨大規模將體現這些因素。
HBR:如果初創公司不需要風投提供營銷資金,它們還應該募集如此巨額的資本嗎?
吉姆·戈茨:在我們投資的公司中,募集資金數額和長期市值表現呈負相關。你籌到的錢越多,創造的價值越少。谷歌、思科、甲骨文使用資金效率極高,ServiceNow和Palo Alto Networks也一樣。這些公司上市幾年后市值都超過100億美元。募集太多資金的一個后果是失去原則。我們不鼓勵我們投資的公司募集太多資金。
HBR:優步呢?
吉姆·戈茨:優步是個特例,它的全球擴張戰略需要資金,所以大量籌資是有意義的。我們參與初期投資的Airbnb募集資金數額從財務指標上看似乎也過高,不過原因不同。大量募資現在很有吸引力,公司視其為一種保險,而非支持運營的手段。
HBR:我們是否處于泡沫中?
吉姆·戈茨:我們不這樣認為;我們認為一些所謂獨角獸公司的估值被推高,原因在于后期投資的安排方式。很多情況下,投資方會為控制風險設置一些條款,這使得它們不像是購買權益而是在提供貸款。如果沒有這些條款,投資方對這些公司的估值就不會這么高。個別公司也許10年后能做到Facebook的市值,但更多公司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