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國社會保障事業得到不斷發展,居民的幸福感不斷增強。滿足人們對社會福利的要求,是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礎。
社會保障全覆蓋 是社會進步重要標志
社會保障,就是依靠社會和政府的力量,讓社會上的每一個成員至少能達到最低生活水平的一種制度,一種機制。社會保障全覆蓋是指社會福利全民化,社會保障的陽光照射到每一個人身上,為每一個人實現生存平等、地位平等、權利平等、機會平等提供一個“底線支撐”。
毫無疑問,一國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每一個人都過上高質量的生活,不斷改善人們的社會福利。一國社會保障能力和保障水平的提高,能基本并最終充分滿足人們對社會保障的需求,實現社會保障全覆蓋是該國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
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后果之一就是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而貧富差距過大對該國整個社會福利和經濟發展必然產生負面影響。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之二是人們在追求財富極大化的過程中有時會失去理性而導致投資失敗。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之三是“嫌貧愛富”。市場經濟本身是不會糾正這些市場失靈的,這就需要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
面對20世紀三十年代的經濟大危機,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曾說:“(政府)如果對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顧,不能為壯者提供工作……聽任無保障的陰影籠罩每個家庭,那就不是一個能夠存在下去,或者應該存在下去的政府?!?羅斯福還說,“家庭安全、生活保障、社會保險”是走上社會保障道路的第一站。搞好社會保障是一個國家重要的任務。美國于1935年通過了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保障法典《社會保障法》,該部法典的通過,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人們對市場經濟缺陷認識的一次飛躍,使人們充分意識到社會保障、社會福利在市場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
社會保障制度至少可以追溯到英國先后于17世紀和19世紀頒布的舊《濟貧法》和新《濟貧法》。19世紀末期,德國形成了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史稱“俾斯麥保險模式”。后來,在1942年英國牛津大學教授貝弗里奇勛爵發布著名的《貝弗里奇報告》,將社會保險的覆蓋面由特定人群擴大到覆蓋全民范圍。所以,社會保障全覆蓋有其歷史源頭。社會保障全覆蓋的一個重要內容是一國的每個地理區域、每一個人所享受的公共服務均等化、公共貨物均等化。
社會保障制度就是為了保障社會公平
社會保障發展有兩個重要理論基礎,一個是德國新歷史學派,另一個是福利經濟學。這兩個理論的共同觀點是,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實施就是為了保障社會公平。
在19世紀七十年代之后到20世紀初,德國新歷史學派非?;钴S,施穆勒、布倫坦諾等是該學派代表人物。德國新歷史學派反對自由放任的經濟模式,主張實行社會改良,提出國家具有維護社會秩序和國家安全的職責,還具有促進文明和福利的義務。新歷史學派的福利觀就是主張國家行為,發展公共福利事業,實現國民收入再分配,緩和社會矛盾。德國新歷史學派的主張對推動當時德國“俾斯麥保險模式”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
福利經濟學分為舊福利經濟學和新福利經濟學。舊福利經濟學理論代表人物為英國經濟學家庇古。舊福利經濟學把福利分為社會福利和經濟福利,但同時又把經濟福利作為社會福利的組成部分,認為經濟福利是社會福利的核心。
舊福利經濟學認為,要增加社會福利,應當實現國民收入極大化和收入均等化,而要實現收入均等化,就需要國家干預收入分配。舊福利經濟學視收入均等化為福利國家的標志。庇古認為,一個人在任何時候,所享受的經濟福利不是來源于其擁有的全部財富或收入,而是來源于因消費所花費的那部分收入。一個人,財富再多,存在銀行或以資產形式放在那,沒被消費掉,這個人沒有獲得任何經濟福利。富人可以擁有無數財富,其底線是不應以侵害窮人利益為前提。所以,當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時,政府就會介入,進行收入再分配,特別是遏制那些富人損害窮人福利的行為。
新福利經濟學形成于20世紀50年代。新福利經濟學指出,政府應為個人自由選擇保駕護航,通過實現個人福利最大化達到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結果。柏格森提出社會福利函數的理論,認為社會福利與決定社會福利的諸多因素存在函數關系,這些影響因素或有各種不同配合的選擇。福利經濟學主張政府應為居民建立社會保障,同時盡量使社會實現充分就業。
德國新歷史學派和福利經濟學,為世界各國如何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打開了一扇思維的窗戶。
實現社會保障 全覆蓋的模式
按照籌資方式分類,社會保障可以劃分為純福利型、純保障型、社會保險型和社會化型。純福利型的特征是突出社會福利普遍化、收入均等化、就業充分化等,社會保障的資金來源是征稅資助下的現收現付制。純保障型的特點是人人享有社會保障,所需費用全部由政府和企業支付。社會保險型的特點是社保費用由雇主、雇員和政府三方共同負擔,但主要由雇主和雇員負擔,為社會提供基本保障。社會化型的特點是,雇主雇員雙方繳費,存入雇員個人賬戶,歸雇員專用。
社會保障制度的實施離不開社會保障基金的建立。社會保障基金的籌資形式主要有三種:統籌繳費、社會保障稅、預算基金賬戶(雇主、雇員繳費全部存入雇員個人賬戶)。
以養老保險基金的籌集為例。養老保險基金的籌集包括繳費與征稅兩種形式。世界上絕大數國家都已建立了不同模式的養老保險制度,不同模式的養老保險制度,籌資模式也不相同。養老保險制度分為三類,即全部社會統籌型、社會化型(雇主、雇員繳費全部計入雇員賬戶)和純保障型(政府和企業繳費)。從發達國家情況看,由于老齡化的到來,普遍存在養老保險基金的“收支困境”。未來的趨勢是,養老保險多元化,提高養老保險的領取年齡等等。
中國養老保險制度已逐步完善。隨著老齡化的到來,中國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一方面應借鑒西方的模式,另一方面應結合中國人口基數大、地區差別大、不同群體需求不同、籌資來源多元化不足的特點,在養老社會保障全覆蓋的基礎上,讓每一個老年人在政府溫暖陽光的普照下,過上幸福的生活。